妈妈居而择校
她不可能学“孟母三迁”。战乱中,我家从虹口进入法租界,这“一迁”已经折腾的够呛。妈妈很重视我和姐姐的学业。她为我找到中法学校,是法国天主教会办的。为姐姐找到清心女中,是美国基督教会办的。并非出于宗教信仰的缘故,因为两所学校都是男女分校,管教严,双语教育。
中法学校
清心女中
就这样,1939年我进了中法学校(现在光明中学)。实际年龄7岁,虚报10岁,方有资格报考。学校创办于1886年,即清光绪十二年。最初名称“法文书馆”。1911年改称“中法学堂”,采用法国学制。校址屡经变迁,1913年,最后座落在蒙蒂尼植树路(Boulevard de Montigny)。1848年第一任法国驻沪领事是Charles de Montigny。学校由法国天主教会主办。1946年,改名为中法中学。
1913年中法学堂旧照
1930年代街景,右侧近处为中法学堂。邻近的大楼是基督教青年会。远处可见大世界
1913年中法学堂的校门在大楼的西侧,面临植树路。路中央有隔离带,对侧路口是黄金大戏院(拆除)
1913年蒙蒂尼植树路
黄金大戏院(已拆除)
1923年学堂的东翼,新建了一栋与西翼对称的三层建筑,与原有建筑浑然一体,整体的平面结构为山字形布局。整栋建筑外墙是清水红砖墙,立面以竖线条构图为主,分层装饰有白色腰线。采用落地长窗,各层窗为长方形,外加百叶。学校总务室配置法国母钟,控制着每一间教室的子钟。
1923年建成的教学楼整体
中央楼
半圆形拱结构
我在校求学时期,就在1923年建成的那栋教学楼。大楼整体的建筑采用了半圆形拱券结构。据说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代典型的建筑特征。它除了有良好的竖向承重和结构稳定性,也是古典装饰美学的构图基础。
1937年入学考试那天,我第一次进入,推开两扇沉重的大门,见宽阔的长廊,一侧有大柱支持着,通向操场,很明亮。一侧是各年级的课室。监考官是副校长,法国修士,高个子,一身天主教神职人员黑色道袍,中世纪款式。我顿感即将进入与日常社会不同的学校环境。生活将从这里开始。
(待续)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So9-Vx1rK13NBPsYjA25kQ [陈德昌教授]:中小学时代(4/21):中法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