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班】深度的思维百里挑一——作文获奖感言
发布日期:2021-04-19   来源:上海市光明中学   作者:王蕊

去年年底,我参加了第十六届“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本周传来好消息,我很荣幸获得了上海赛区的一等奖。

当时的我作为一名高一新生,刚接触议论文写作不久,看到“善良”这个主题,觉得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日常生活经常用到“善良”一词,陌生在自己似乎并没有深刻思考过善良的意义和内涵。于是我开始沉下心来,思考善良究竟是什么,我们又为何要善良,以及如何行善?然后落笔,写下一稿,再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不断地去修改、完善文章的结构和措辞。尽管写作文很“费脑”,但我却越写越精神,因为在这过程中,我捋清了自己的思路,思维的深度也随着这次历练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

光荣的奖项离不开辛勤的汗水与老师的启发,这次比赛也使我深刻明白,华美的词藻千遍一律,而具有深度的思维却百里挑一。

【附获奖作文】

善良,和谐社会的必备品质

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自古以来,善良,一直都是无可非议的优良品质,人人都渴望达到“至善”的精神境界,而如今,却有人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但我认为,被人欺的“善”不是善,是软弱,即使社会上有再多不善之人,我们也应当坚持行善。

与人为善,是一种有智慧的体现,当我们在他人陷入困境时伸出援手,别人也会在我们落魄失意时表达善意。例如古代的秦穆公,在一次郊游时骏马被人误食,但他并没有斩杀而是释放了这些人,多年以后秦穆公在战场上受困时,这些人为了报答他的善良而奋勇杀敌,最终突出重围,打了胜仗,而谁又能想到,一位国君只是因为宽恕了几个野蛮人,最终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呢?

与人为善,是一种豁达的体现。当我们在与人交往沟通时,或多或少会有误会和矛盾,倘若怀着一颗饱含善意的心,积极地为对方着想,便能和他人一起直面问题,就像劳动模范——张秉贵先生那样,即使遇到态度不好的顾客,也依然用满腔的热情招待他们,为他们着想,而顾客们感受到了善意,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了善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更和谐了。相反,倘若我们怀着一颗恶意的心,则会在揣测、埋怨他人中虚度光阴,整天想着欺榨别人来达到目标的人,他的内心就会渐渐腐朽,使精神变得空虚和不安。

善良,更是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必备品质,若我们每个人都在乘地铁时为老人和残障人士着想并让座,那么地铁的管理运营便更能有序;若我们每个人过马路时,看见腿脚不便的人就去帮忙,那么世上就能再少一点交通事故,多一些活泼灿烂的生命。现如今,提到善良,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扶贫政策,正是因为有许多的医生离开环境优越的医院,自发地去援藏,为偏远地区带去优秀的医疗资源;正是因为许多的教师离开舒适的故乡,自愿为希望工程做贡献,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指明道路;正是因为许多公民在每一次爱心捐款时默默无闻地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国的脱贫攻坚战才能如此顺利,平凡的人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善举,社会的文明水平便会越来越高,由此看来,善良这一品质是一个社会的必要精神。

但是,善良并不意味着软弱,当别人提出过分的要求时,我们不能当传说中的“老好人”,拒绝他人过分的要求,使他人意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又何尝不是一种善呢?倘若我们完成他人不合理甚至违反道德的要求,那便不是与人为善,而是害人害己,最终演变成农夫和蛇的故事罢了。

善良能使我们的精神更开朗,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但我们在行善时也应当注意避免“好心办坏事”,在我们行动前,应当思考一下是否具备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切莫不可脑袋一热,明明没有“金刚钻”,却为了帮助他人给自己揽了个“瓷器活”,这样不仅会弄巧成拙,还有可能会遭到别人的嫌弃。我们应当量力而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儿时天天朗诵的“人之初,性本善”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去。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