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2日上午10:30分,地理学科组开展了“双新”教学研讨,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环节 区、校教研主要内容传达
首先是吴老师根据区里的教学研讨活动和校级的研讨活动进行主要内容的传达的解读。本学期我们迎来了高一新教材新课程的推进,不论是教学内容,考试形式,还是课时安排,均发生了较大变动,这给我们的备课、上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教学研讨,关注学生,关注单元教学设计,关注教案的撰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 “双新”内容教学设计展示
高一新教材加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全新内容,本次教研活动就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一年级备课组长许一红老师,围绕其进行教学设计展示。许老师对这一内容的教材做了深入分析,并且结合新课程标准做了细致的讲解,现摘录几个亮点片段分享给大家。
(一)课标解读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在学完主题1 地球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让学生在宏观层面上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在此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设计
设置情境,新课导入,该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播放颇具趣味性的视频:模拟人类跳入地下,地心穿越之旅活动栏目,让学生感受穿越地心过程所经历的环境变化。以激发学生探究未知地理事物的求知欲。
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更为抽象,考虑是否可以用身边熟悉的物质来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例如:煮熟的鸡蛋、溏心蛋、荔枝等,可以将复杂抽象的内容具象化简单化。教学中的核心概念:地壳、软流层、岩石圈的概念、位置应反复强调,也可引导学生自行绘制示意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直接感受的,需要密切联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最后的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类对各圈层的影响。
第三环节 交流研讨
以下是组内教师交流研讨:
顾晓瑛:许老师这节课是一节很好的示范课,教学设计的撰写很好的体现了“双新”的变化,是新瓶装新酒,对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的营造,教学活动的设计等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成泽崧:许老师的新教材章节分享富有逻辑性,充分体现了许老师将大单元教学的思维方式融会到了一节课的设计之中。课程内容详略得当,对于内容的详略把握分明,为组内教师合理进行上课时间的安排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思路。同时,许老师也展示了她收集的视频素材并分享了她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为我们教学环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王四维:许老师在教研活动中提出,教授主题2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章节,需要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让学生在宏观层面上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在此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以此激发学生对于宇宙、地球等不同区域的认知能力。在讲授地震波特点时,许老师建议采用播放纵波、横波视频的形式,直观的讲解教学难点。在讲授地球内部圈层特点则可采用绘制示意图,或者完成表格的形式,以此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吴亚楠老师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方面,重点解析了这节课的设计亮点。比如圈层结构内容中的讲解中既关注内部圈层又关注外部圈层,体现区域认知;通过探究人类活动对于外部圈层的影响,体现了对于学生人地协调观养成的关注以及综合思维的培养;从鸡蛋、荔枝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讲解,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关注了学生的学情。
最后,组内各位青年教师达成共识,今后要切实加大新教材备课的力度,重视课堂设问的研究,积极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双新地理课堂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