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中学生,除了在日常学习中刻苦努力,应当如何积极融入人民城市建设?4月28日上午,上海市光明中学的学生代表与上海社科院青年学者、学生围坐交流,结合校园实践与学术研究,提出创新构想,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当天,光明中学“明行”青年教师理论宣讲团正式成立,这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队伍将以“信仰为灯、学识为帆”,创新红色理论传播方式,助力学生筑牢思想根基。
第一次走进光明中学时,高一(1)班的高尔忆同学在地铁14号线大世界站出口看到了醒目的“光明中学”指示牌。后来她得知,这是学长学姐提出的提案——他们发现许多新生出站后不能第一时间找到离学校最近的出口,便带着实地调研数据找到地铁管理方。这块小小的标牌,成了高尔忆心中“青年行动力”的具象符号。
而成为“光影节”的志愿者,更是点燃了高尔忆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去年开学典礼上,校长朱晓薇讲述了“点亮光明”项目的诞生:几位同学用课余时间设计了校园灯光方案,从手绘草图到对接施工方,最终让老校舍在黄浦滨江的夜色中焕发新生。“当我看到百年砖墙流淌出星河般的暖光时,突然明白,原来我们真的可以用‘创意’点亮城市。”高尔忆坦言,学校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平台,让一个个同龄人的金点子,变成一个大项目的故事,“这让我相信,青年的声音不是空中楼阁,是可以真正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劲之声。”
高二(6)班学生杨义浩是戏曲爱好者,经常走进剧院观看演出,他常去的天蟾逸夫舞台、宛平剧院、中国大戏院等都是“演艺大世界”挂牌演出场所。“我明显感受到,通过演艺大世界建设,使得这些剧场的软硬件服务更好,演出更集中、场次更密集,剧种更丰富、剧目更多元。”杨义浩认为,作为高中生、作为新时代青年,除了在日常学习中刻苦努力,还应积极融入人民城市建设,立足自身、放眼城市。“比如,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发掘城市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建议措施,通过网络等形式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诉求。”
2018年,光明中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高中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学习社团;2019年成立“外滩学区”学生理论学习社团联盟;2024年9月依托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智库,成立了光明中学学生社会科学研习基地。今天(28日),光明中学团委又与上海社科院团委签署协议,深化青少年社会科学研习基地建设。未来双方将在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生涯规划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搭建接触前沿学术、提升社科素养的优质平台。
“这些探索和实践对学校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对加强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光明中学党总支书记邬雪洁说,一方面在思想理论领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同学们牢固树立爱国意识和优良品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校在拓宽教育教学视野、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据悉,未来,光明中学将围绕理论学习、实践育人、校社合作等多维路径,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引导青年学生以五四精神为帆,在强国建设中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