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5班】行善需合“仁、智、勇”(获奖作文赏析)
发布日期:2021-04-20   来源:上海市光明中学   作者:孙乐意

有一则众人皆知的寓言:商人夜宿沙漠,搭好帐篷后将他的骆驼拴在帐篷外。因为天冷,骆驼将一条腿伸进帐篷;商人感念骆驼长途跋涉的辛苦,没有将它轰出去。最后骆驼一蹄子把商人踢出了帐篷,自己躲进去了。

寓言故事中的商人代表着善良的一方,骆驼代表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小人。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会对那只骆驼感到愤怒和鄙夷,对商人则充满同情与怜悯。甚至由此生发感叹:太过善良,就是任人捏的软柿子,做人还是不能太善良云云。

倘若真是这样,那中国上千年的仁义道德,西方一直提倡的精神美德,显然都要成为笑话。但事实就是善良者被欺侮,被嘲笑啊!

不妨先来关注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人善,就真的一定会被人欺吗?

显然不是这样!通常所说的“善良者”和他的对立者,推衍到古代其实正好可以对应着君子小人。当两位君子同台,双方都释放善意的情况下,各自受自己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约束,双方显然都不会被欺侮,这将是一场愉快的交往过程;当两个小人同台,双方各自抱持最大的恶意揣测、算计对方,双方都不一定讨好,倒也不一定会有谁被欺侮狠了;真正会有麻烦的,是当一位君子遇上了一个小人,君子以平日惯用的道德规范来面对、评判小人,小人却用他自己的算计来应对不意的君子。于是善良的那方,就被欺侮了,还产生心理阴影:下次施行善良是不是要提防?

这样看来,所谓善良在当今更易被欺侮不过是世风日下,君子遇上小人的概率变高了而已。善良当然是没有错的,该善良还是应该善良。那真的遇上小人该怎么办呢?

说起来,概率变高的潜台词就是现在变多了,但以前也有的事情。孔子就提倡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意思是说对于同样正直善良的人要善意对待,而对于揣着恶意的人,则应当公正处置,既不应盲目善待,也不该回以同等的恶意。

既然提到儒家的老祖宗,不妨就以儒家思想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儒家的定义下,君子所应具备的是仁、智、勇我对这三项的理解是:

儒家讲求心怀“大仁”,即心系天下、关怀黎民,那不妨以仁的胸怀来看待善良,以善良的眼光审视万物,以大善武装内心,时时怀有善念,哪怕被欺侮、被欺骗又如何,不拘泥于小伎俩、小得失,着眼于大境界大眼光,此为合仁

在心怀善念的同时,具有对于恶及危险的鉴别力,对毒蛇予以避之,对德才报以德,并且在行车时懂得变通,此为合智

在大环境下行善,可能会遭到嘲笑,被骂别有所图。但内心坚定,不轻易因为时有的“恶”而心怀畏惧,敢于维持初心,并一以贯之,此为合勇

兼其三者,善良就不必为着对于恶的忧惧而怯于表现,就可以没有顾虑地最大化。这样,社会才会进步,成为充满善意的道德社会。

善良没有错,以大仁、大智、大勇施行,可能你会发现:原来遍地开满善良之花!

 

1924242093.jpg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