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组】基于数据分析的高质量课堂分析研讨
本学期生物组有三位老师分别录制了5分课,常婧老师录制高一《细胞是由质膜包裹》两节课,李丹录高三等级课《基因工程是一种重组 DNA 技术》,杨雪峰就高三同一个班录了两节课,一节是习题讲解课,一节是等级课《基因工程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这五节课华师大都给出了课堂分析报告,基于这些课堂观察数据分析,12.20日上午9:30生物组全体教师在9楼实验室进行了高质量课堂分析的研讨。
首先是杨雪峰老师进行了高三等级同班两节不同课型的内容分析,其次是常婧老师同课异构分析,然后是李丹老师对高三等级课报告的分析。教研活动中重点对比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如I、R、E,并就具体的问题思考其属于哪级、呈示资料数据比较和学生自评与他评数据。从数据对比中形成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哪些问题是属于开放性问题,为什么其属于开放性问题?呈示的资料数据范围应该是在多少?学生的自评与他评如何加强?基于数据教研组做了些有价值的讨论,如教师如何表达才能准确提出开放性问题?呈示资料的范围是多少?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自评与他评?在哪些环节中设计评价?教研组还形成了基于学科特点的共识:多提问开放性问题,尽量不要出现简单的是与非问题;开放性问题可能与教师设计的大问题、大情境有关;呈示的资料数据范围应该压缩到100内,可能更有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今后要加强学生的自评与他评。
最后大家就不同课型的教学也有了一些共识:练习课要加强进学生组内的指导,课前要了解每个小组的主要错题,有针对地小组指导学生,要给学生布置检测试题,讲完题后可以通过教师组内提问和组内试题测试来达到检测目的。任务型课要减少给学生的呈示的资料,提出的问题要更有指向性,语言表述要更清晰,让学生不会有歧义。活动展示要多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呈现学生展示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自评与他评,实现思维的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