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组】“双新”教研——用好新教材,推进新课程
发布日期:2021-12-24   来源:上海市光明中学   作者: 刘江锋

从今年九月新学期伊始,化学学科在高一年级也开始使用新教材。转眼之间,半年时间即将过去,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有怎样的理解?观念上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对新教材有哪些新的认识?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又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新的策略?形成了哪些新的经验?带着这样的思考,化学教研组于1223日(星期四)上午举行了以“用好新教材,推进新课程”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讲人是朱伟杰和石敏两位青年教师,他俩任教高一,是我组新教材新课程的探路者,两位教师对半年来各自的教学进行了认真地梳理反思,分别从新教材和学生实验、教学参考和学生练习册四个方面在组内做了交流,分享了教学经验和心得。

朱老师率先发言,新教材的知识体量很大,它的编写结构与旧版本有很大的不同,既然第一册教材被确定为《必修(1)》,那么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不应该主观地做过多的知识方面的补充,要深入理解新教材编写的意图——知识落实为次,科普及素养培育为主。教材在许多表达上都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原来的化学反应用单箭头表示,而现在通通改成为等号,过去的离子称为阴、阳离子,现在改称为正、负离子;对于电子式的表达,也不宜在高一一开始就要那么精准。在内容安排上,应该敢于作大胆的取舍和顺序的调整,例如可以把原子结构和物质结构的相关内容提前安排,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样可能也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对于胶体的教学,不以占很大的比重;对硝酸以及SN元素的循环的内容有所增加,这与新教材中要求与生活实际相关联是一致的。可以充分的利用每一章节之后的“学习聚焦”和“知识回放”等栏目,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另外,新教材有非常丰富的配图,而且画面非常清晰,也列举了大量原来旧版教材所没有的科学的数据,这样学生可以用它来进行独立的、自主的学习推理。

学生实验方面,有相当大的改变,过去从来不会有一本专门关于实验的小册子,可能只是隐匿在练习册的习题后面,不怎么起眼,也没有硬性的规定一定要去实验室,在过去可能一学期只能有1-2次学生实验,而现在就大不相同了,本学期以来,尽管课时较少,但还是尽量安排所有可以完成的学生实验。学生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是他们都对实验抱有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从实验册的编写来看,每一个实验都不是随机凭空而来,都会有一个真实的情境,而且每一个实验后面都特别强调了安全的注意事项和环保意识的培育,还有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这对于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石敏老师就使用新教材教参、学生练习册作了发言。她说:

一是要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化学。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各学科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功能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五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就包括“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结合化学学科特色对社会责任的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化学其实有巨大作用,但屡次出现“我们恨化学”的广告、“毒奶粉”、“毒胶囊”、“毒海参”与化工厂污染环境等社会不良事件等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等,很多人都对化学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不仅远离化学,还厌恶化学。开启新高考改革的地区选择继续学习化学的学生人数锐减。由此可见,不仅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不大,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化学己经是一地鸡毛的状态了!因而首先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化学,直视化学的利与弊,从而做出正确决策,促进社会与化学的可持续发展是首要的。

例如新教参P4,必修一第一章“卤水点豆腐”“静电除尘”“纳米材料”“物质的分离提纯”等突出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挖掘丁达尔、阿佛加德罗、屠呦呦等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畏困难的探索精神为人类文明和发展做出贡献,为发展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P123 教材中很多实验装置都很注重环保,尾气吸收,密闭体系,提倡绿色化学。

P131 花了很多篇幅介绍酸雨的形成、危害与防治,强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遇到的化学问题。硫氮循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

P137 提供了单元教学设计——氮及其重要化合物,注意到人工固氮不再提哈伯这个人,只是肯定了合成氨与粮食产量的联系。指明正确的育人方向。

二是要重视通过化学视角看世界。

我们在想落实某个核心素养的时候,不会对学生说“来,同学们,现在我要宏微结合了。”而是通过讲解某些例子去传递给学生,宏观上之所以看到这个现象,是因为在微观上可能有什么改变。

新教材一直在传递这个,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例如新教参P3 胶体呈现的宏观现象,原因在于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nm,这里粒子直径的范围的意义建构又可以通过宏观实验来实现,基于宏观现象探求围观本质,再基于围观本质理解宏观性质。在这部分教学的时候,将微观粒子大小会影响宏观性质的观念传递给学生。

P8 物质的聚集状态:固体、液体、气体,从宏观上看形状体积、在微观上考虑微观粒子之间的距离。逐步渗透这个思想。

P71 物质的导电性 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接入电路,观察导电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测能够导电的原因——存在可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

通过第一章节、第二章节知识的学生,达成的效果是——用化学视角看世界。以后再看到家里的食盐,可能考虑到的是白色、主要成分NaCl,加碘盐KIO3.溶解之后,溶液中存在的是可自由移动的Na+ Cl-。而不再是NaCl这个整体。而蔗糖溶于水之后,仍是蔗糖分子。再回到之前学习到的胶体——为什么我们喝的是甜豆浆和咸豆花。原因是因为加入电解质溶液会导致胶体的聚沉,而加入非电解质蔗糖,体系并没有被破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性。

P124 提到铵态氮肥容易被土壤吸收、而硝态的氮肥土壤吸收能力弱。再联系到化学练习部分P2 提到土壤胶体带负电,容易吸引正离子,促进植物对正离子的吸收。瞬间明白为什么铵态氮肥效果比硝态氮肥效果好。知识点的内在逻辑以及透过宏观现象思考微观粒子的表现。很重要。

三是要做好终身学习意识的渗透。

如教参P41P95添加一些大学化学的知识和原理,有助于教师对本质问题的理解。有时候教师只有在自己有一桶水的时候,才能倒出一碗水。

四是要重视理解概念和对概念的辨析。

练习册P4P11P19P24等,多次出现判断题,是对刚学过的概念进行正误判断。重视概念的明晰。只有在基本概念清晰的情况下才可能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

五是充分发挥好练习册的育人功能。

除了章节的知识练习外,P3P12P22P41 添加了生活于社会,实践与制作,证据与推理,课题与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化学练习册部分也在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并且也在育人方式上的有些转变,希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参与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能力。

作业涵盖的知识点全,且存在一些知识的渗透。P25 图像题——导电能力的变化。这份作业是在物质的电离。两个溶液的混合其实又是下一节知识离子反应相关,该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P31 Cl- Br- I- 三个离子的还原性、与Ag+沉淀的先后顺序,在高一上学期要求不高,但是足以给喜欢化学的同学去思考为什么。后面为后面等级考所要求的氧化还原难度、沉淀溶解平衡做好铺垫。P35 通过第15题、第19题先铺设了对喷泉实验的理解,为下一章节学习氨气的喷泉实验做好铺垫作用。

在两位老师发言之后,大家做了充分的讨论交流。

一致认为,新教材的新新在理念上,新在由过去的知识为本变成了现在的素养为本。过去更多的是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很显然主语、主体是教师。而现在恐怕应该把更多的着眼点放在“学什么”“怎么学”上,学生是主语、是主体。为了实现这个根本转变,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要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力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正是由于人们对化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化学已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在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需要过程当中的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反而是一些负面的事件给他们带来的冲击更大,给认识化学和学习化学带来了很大的误区。这恰恰说明我们化学老师责任的艰巨和教育改革的紧迫。

最后,刘老师作了总结,当前新教材刚刚铺开,大家都处在“双新”实施的初级阶段,都在摸索,都在探路。都清楚不能够“穿新鞋走老路”,但新课程到底以怎样的方式打开,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我们今天的这个学习分享会就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我们没有空谈理念,只谈怎样用教材、怎样做实验、怎样用教参,怎样用好练习册,很实惠,很实在,很接地气。感谢两位老师的真诚分享,也希望不要停步,继续努力,下一步在教学设计的结构化、整体化、模块化以及单元整合方面要做一些深耕探索。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