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组】立足双新 抓好常规 互学互鉴
发布日期:2021-12-14   来源:上海市光明中学   作者: 刘江锋

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讲台是教师的主阵地。搞好日常教学,把每一次组内成员的公开课当成教研活动来做,把备课、磨课、试教、评课的过程,当成一次互学互鉴、互促互进的重要契机,是我们化学组一直秉持的教研理念。

1123日,沈力刚老师在组内开设了《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含量测定》的一节公开课。这节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创设情境、温故知新、拓展提升。以生活常识引入,迁移到结晶水合物含量测定的方案及数据处理。在设计操作步骤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所需要的仪器,以及围绕精准的所有细节问题,由此引入恒重操作的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课后大家进行了评议,组内认为这节课的引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注重问题设计。教师充满激情,语言表述清晰,对于公式的原理、运用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知识点落实到位。在原理探究、步骤完善过程当中,能够做到层层铺垫,引导学生完善细节,有利于突破难点、巩固重点、理解恒重操作的精髓。大家也给沈老师提出了建议:课程整体结构的设计,还可以做一些删减和调整;问题的讨论不要给预设,还可以撒的更开;学生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教师讲授部分偏多,个别地方语言表述还不够规范科学。

沈老师的反思: 这堂课中,以守恒法为核心思想,借助重量法这一经典的定量实验原理,设计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方案,其中强调的恒重操作、干燥冷却等内容都是围绕着定量实验的“精确”展开的,而定量实验中的“精确”恰恰是守恒思想的体现。需要改进的是,在得出几种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测定的原理和初步方案后,可以请同学们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点和缺点,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对实验方案进行正确评价的意识。

127日,杨佳文老师在组内开设了《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公开课。本节课是有机化学的起始课。教学设计从微观化学键的成键原理入手,探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以及碳四价的模型,通过引导学生搭建模型,亲身体验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多样性。通过自主探究,激发探究未知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意识。

本节课杨老师共设计了两次模型搭建活动。第1次是探究两个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点。学生感知碳原子之间可以与单键、双键、三键结合。第2个探究活动是选用四个碳原子搭建可能的碳骨架结构,引导学生感受碳碳可以成链状,也可以成环状。学生兴趣兴致盎然,活动较为充分,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课后全组对这节课进行了研讨,认为小杨老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教态自然。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选点合适,达到了预设目的。组内建议,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大胆取舍,例如在体验碳架结构的多样性过程中,突然介入甲烷的性质以及电子式、结构式,略显突兀;相反,可以夯实有机物的概念以及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课题与内容可以更契合一些;在模型搭建完成时,应该是引入同分异构现象的最佳时机;讲授时间还可以再做一些压缩。

杨老师的反思:本节课通过2次球棍模型的搭建活动,建立了简化、直观、易懂的化学模型。通过动手实践、多次搭建等活动,步步深入,学生理解了有机化合物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形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和良好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下一步顺利无障碍地学习有机化学。但是,本节课中也有2处需要改进。在知识回顾环节中,除复习了甲烷分子的形成过程、电子式和结构式,引出“碳四价”原则外,还新介绍了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但这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帮助并不大,可以放入后续课时中深入讲解。除此之外,在第二次模型搭建后,已经引导学生写出了含有四个碳原子的烃类的分子式,出现了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现象,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顺其自然地得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并加以总结,同分异构现象也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

教研组长刘老师总结说,感谢开课的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教研的载体,组内教研活动不一定都是高大上的,只要我们立足于“双新”大背景,立足于课堂提质增效,哪怕只是对家常课的打磨,哪怕只是对某一个细节进行了反思,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组里成员要十分珍视每一次公开教学的机会,也要珍惜每一次研讨交流的机会,努力形成一种谦虚好学、坦诚相见、交流互鉴的良好氛围。坚持上好每一节家常课,就是对专业的坚守,对学生的负责。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