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7日星期五,我校开展了一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教工大会。这次讲座也是心理月一系列活动中针对教师层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润心慧心 疗愈成长——听一听孩子的心声》,由我校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崔文倩老师主讲。
首先,崔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系列的词语缩写,如“YYDS、NBCS、U1S1”,让老师们猜一猜最近学生群体中流行的词语是什么意思。借由这些“特殊的语言”,引出了当今时代老师和家长面临的教育难点——沟通和理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当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是曾经的好几倍。学生需要关心的事情也非常多,从学习、家庭、人际,到自身的发展、外貌、健康、娱乐等等。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让人们很难静下心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对于学生而言,关心的事情太多、信息量太大则无法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当考试和成绩摆在眼前的时候,也容易诱发一些焦虑、抑郁的情绪。
崔老师认为,尽管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人类的需求内容仍然没有变化,只是比例发生了改变。依旧像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那样,人类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再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对于当今的学生而言,他们比以往的人们更关注上面三层的需求满足。这也更需要老师拥有专业素养,运用智慧,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崔老师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三个主题“刻板印象威胁”、“提高同理心”、“心理疾病的识别”。崔老师认为,当下的社会很容易地就给每一个群体贴上了标签(刻板印象),甚至当事人自己都相信这些刻板印象。作为教师,要警惕不要轻易地给学生下标签,应当用更接纳的态度接受孩子的不同状态。此外,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切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了解学生的心声,而不能轻易的用对和错去评价他的行为。
此外,针对学习方面,崔老师指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了解知识的需要、在群体中获得地位的需要以及获得长辈认可的需要。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师要理解高中生在该年龄阶段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用更强大的“同理心”去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崔老师为老师们分享了目前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状况,区分了“问题性”问题和“成长性”问题,帮助老师们更加了解心理疾病的知识,传递了应对之策。
本次教工大会老师们进行了精彩的思维碰撞,感谢崔老师的分享,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投入和积极参与。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希望在理论和实践中,光明的教育工作更加育人育心、育人育德,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