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2019学年高二(上)期中优秀作文选登
发布日期:2019-11-29   来源:上海市光明中学   作者:李敬东


作文题目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有人认为,与世无争是一种宁静淡泊的品格;也有人认为,与世无争就是躺倒不干的借口……

“与世无争”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700字。

 

懂得“争”才懂生活

高二(4)班    钱若韵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常在推崇宁静淡泊的品格时听到这句话,从其中学习到了古人与世无争的品性,而现在却有人将这种与世无争当作躺倒不干的借口。很明显,这些人曲解了这四个字的本意,所作所为与它所想传达的思想大相径庭。
    古人的生活和出路可以大致概括为几种:苦读科举走上仕途,名门望族天生自在无忧,经商养家希望以此改善生活。虽然这是社会上的不同阶级,但是与世无争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他们。在官场上最受欢迎的不过是名利与财富,有多少官员为了争夺它们绞尽脑汁耍尽手段,最终走上贪污腐败之路,要么当时就被制裁,无福享受逍遥,要么在后世落得骂名。对于名门望族,更多的也是权力的争夺,在一番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后,胜者风光败者惨淡,若各市里僵持不下,长此以往必两败俱伤。对于经商者来说,他们可能不甘现状,想要花心思在翻身做主之上,便有了不正当的手段,不仅要面对同行竞争,更要面对上级,想要出头并没有那么容易。
    看样子万事都去争的结果都是劳心劳力却不能有保证有所获,与其去争夺那些本无关自己的东西而冒险,不如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古人推崇的与世无争是看破人情百态,终于厌倦,选择与青山共老;是内心有道自生,无所谓隐于何处,隐于何时。纵然在喧哗的市井中,也能以隐者之心坐观万物百态。简言之,他们所追求的是淡泊名利、我心我主的超然境界,并不是躺倒不干的自我放弃形式。
    现实世界太喧嚣纷繁,我们做不到事事兼顾,于是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去妄想得到,可是本应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东西,也要奋力去争取与守护,不然任由“无争”我们拥有的会被别人夺走,所在的位置会被其他人取代,不争取不挽留的结局就是失去了把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做到真正适用于当今社会的“与世无争”法则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应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所在知道自己的目标追求,与其相关的必当奋力争取,与其无关的我们进行酌情取舍。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在某些层面,与其热闹,不如让自己孤独些,退出名利场的争夺,远离利益的诱惑。与世无争,不被世俗所迷惑;怀揣一颗质朴之心于世间岿然不动。终有一日喧嚣不复繁华不再,当别人在为自己的命运抱怨不公时,再为自己争了大半辈子却无所获而哀叹时,我们却发现和实现了自我的真正价值。
树立正确的与世无争的观念,能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我的突破,去发现一种新的世界,达到新的人生境界。

 

教师点评

本文开宗明义,简练概括材料入题。作者从生活现象谈起,使更能体会到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对于人生的意义。最后,作者更进一步指出与世无争的生存法则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践行儒家做事道家做人的人生准则,层层深入,水到渠成。(黄懿华)

 

 

与世无争”的真正内涵

高二(6)班  谭馨

如水,与世无争老子曾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自由淡泊宁静的潺缓姿态,值得世人修习;水也具有趋下的本性,飞溅起“与世无争”的几星浪花身而为人,却不应以效仿“无争”之名义作为懈怠的借口,乃至托词。

二零一六年,中国的女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她是屠呦呦,一位将韶华乃至半生都倾注于科研事业的伟大人物。曾几何时,越南的疟疾如洪水猛兽,咆哮着夺取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数以万计的骸骨仿若一颗颗星辰的陨落,眼见这片大地的生命之光渐熄,屠呦呦遍寻古籍,从《本草纲目》到《齐名要术》,几十年的岁月从书页中翻过。日复一日的实验,失败,再重复;年复一年的希望,破灭,又重燃。几十年,银霜把青丝偷换,面对女儿婆娑泪眼中闪烁的不解与质询,她也只能苦笑着转身离去,重新扎回满桌的试剂里。

屠呦呦的心底,在我看来有一条永不断流的碧川,它凭更古不变的坚毅,源源不断向前流淌着。浪花不曾噼啪叹息,却击穿了每一块流经的巨石。最后一次实验,受试者是她自己。不顾所有人的忧虑劝阻,她服用这些药剂后,各项生理指标全部正常,青蒿素由此诞生,而诺贝尔奖也是她应得的殊荣。“天下莫柔于水”这份荣耀是她默默坚守事业终身应得的表彰。她诠释了何谓“与世无争”的真正内涵,也是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现实注解。

反观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浮躁风气,则体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追名逐利的急不可耐心态,或是干脆“与世无争”到底,崇古且幻梦隐逸。前者从书店畅销榜上位居前列的“成功学著作”便可窥知一二;而后者,则以“佛系青年”集中展现。部分归因于当今时代的高压快生活节奏,许多年轻人未生计奔波亦焦虑着,当焦虑至不堪重负之时,量变引发质变,即使是曾怀揣雄心壮志的青年也可能受到冷硬现实的残忍一击而产生放任自流的消极心态。

于是,庄子超然物外的飘逸性灵汇入《逍遥游》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抟扶摇而飞进年轻人的网络个性签名里,更有甚者,吐槽“九九六”工作作息不合人道主义之余回家“罢官”回家“啃老”,这是对与世无争的最大曲解,对个人责任感的罔顾与缺失,有如一潭死水。

因此,与世无争固然不是“停尸不顾,束甲相争”式的追名逐利,但也不是随波逐流或死水无波,而是以潺缓而坚韧的力量和平和恬静的安然态度前流,这才是“与世无争”真正的姿态。

 

【教师点评

   文章结构井然,以老子语录导入,鲜明指出所谓不争的真正内涵,再以屠呦呦事例具体分析,指出“不争实乃坚毅”,然后将视野归结于当下,使文章有了现实针对意义,思维也有了层递性,使文章结尾的核心观点“以潺缓而坚韧的力量和平和恬静的安然态度前流”顺理成章得出。不足在于:纵观全文,只有屠呦呦一个实例,未免说理不足,形成孤证。(贾玟)

    

 

 

刍议为天下谷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题记

高二(3)班  雍容

老子《道德经》中说到: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作天下的川谷,不为世人所知道,与世无争,这是一种宁静淡泊的品格。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生物在大自然的淘汰中互相竞争,能够适应大自然的规律的才能生存下来。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有人认为,与世无争就是躺倒不干的借口。其实不是: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有了“利万物”的前提才来的可贵。

华盛顿选择卸任总统,为美国开创了总统至今最多只能竞选连任两届的定例。因为他做到了总统的地位,要放弃这么大的权力实在不易,他的美德才被人们称颂至今。作为泛泛之辈却以与世无争为借口躺倒不干,真叫人贻笑大方。

而以隐求仕的人:卢藏用没有考取进士,便隐居终南山,以此扩大影响,后来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司马承祯想退隐天台山,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司马承祯说:"终南山的确是通向官场的便捷之道啊。"披着与世无争的羊皮追求官职,不是真正的与世无争。

而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在有些情况下,人非争不可。怎么争,争什么,是我们要注意的。争,要争精神层面的。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做到正当竞争、高尚竞争、快乐竞争、良性竞争。要与强者争,与自己争,要追求竞争的双赢。

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洒脱,是一种自信。不争是平静祥和的心态,也是道德责任的体现:排队等候就是文明道德的体现。不争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能鞭策人的进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竞争让国家不断强大。只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 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争与不争可以互相转化:少年时追求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年老时求得一份安稳,一份平淡。不争有时候即为争:陶渊明不争官场,归隐争得一份宁静淡泊。“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你要居于什么阶层,和你选择争什么也有关系。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争还是不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成为百谷王,还是成为人上人,没有孰对孰错。无论争与不争,只要守得一份宁静淡泊的心,即可志云修身,到达至上的境界。

 

【教师点评

开篇引《道德经》,提出了“争”和“不争”其实都在智慧之中,用笔睿智而理性。接着结合论据阐释了以“利万物”为前提的不争可贵,以“躺倒不干”为借口的“不争”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作者指出争与不争可以互相转化不争有时即为争无论争与不争只需守得一份宁静淡泊的心。”该生在“争”与“不争”间自如切换,游刃有余,笔法老练,体现了较高层次的思辨。(秦晓雯)

 

 

上善若水,与世无争,也利万物

高二(3)  鲍飞扬

老子曾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意为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上善的人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大家通俗理解的“与世无争”或许和不慕权贵、淡泊名利等崇高的品格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与世无争,是指你有富贵有余、名声大噪的机会,却不会所动坚持自我不与人争,并不是一无所有却高喊“与世无争”而躺倒不干。

作家刘震云以《一句顶一万句》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之后说:“这奖得了,我能买西红柿吃,若没的吃就吃茄子也不错。”何为与世无争?刘震云的意思是:你吃你们的,我吃我的茄子,得了奖我吃贵一点的西红柿。上善若水,不争而有利万物,就是说你有一个面对富贵权力的机会,而你却摆摆手。

正如前以色列总统当年曾邀请爱因斯坦接任下一届总统,此时爱因斯坦刚好获得了人类科学的最高成就并获得了“犹太圣人”的称号。但爱因斯坦却婉拒了总统的盛情,并公开声明“一个与方程式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对政治没有兴趣”。爱因斯坦的这种与世无争,才真正显露了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作为让以色列少了一位官僚而让人类的自然科学领域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气势宏伟的惊世之作《千里江山图》,其作者是十八岁少年王希孟,他因为宋徽宗的赏识而留在皇宫画画,《千里江山图》显示了他对绘画的热爱和娴熟的技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对王希孟最好的评价,而不是他争来的。

我们为人处世,本不应该追名逐利,而是要想自己所想、做自己能做的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更不是躺倒不干。躺倒着无所事事而大喊与世无争的人其实是对现实的逃避。

上善若水、与世无争,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心态。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顺其自然是一种达观的生存之道,水到渠成是一种超高的入世智慧,淡泊宁静是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上善若水、与世无争,以水为师方能仁智兼备,便先利自己,再“利万物”矣。

 

【教师点评

本文开篇结合课本已学知识点出了上善若水的出处,和水的品格。接着结合作文材料阐释了“与世无争”和“躺倒不干”的本质区别,亮出了自己的中心论点。作者结合多个论据从正面表达了面对富贵、权力,能坚持自我的可贵。结尾出点出上善若水是一种人生态度,呼唤每一个人都能达观,超脱。全文读来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秦晓雯)

 

 

修炼成“自然”

高二(3)  陈弈均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往往能在自然万物中找到人生的哲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向来推崇水,此言更是鲜明地为我们点出了“与世无争”这一概念。

何为“争”?争是无谓的冒进,是不加以理性思索的表现。在一次次的冲突中,冷静的思维模式被打破,纯净宁和的内心充斥着浮华。而与世无争便是不去理会那些世间中的喧闹,不与外物做不必要的斗争,安于内心。在我看来,这种精神是难得可贵并且值得宣扬的。

就拿隐逸诗人的代表陶渊明来说,他在晚年便做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他若对朝廷中的名利念念不忘,要是对金银珍宝爱不释手,又怎么能做到放弃一切归隐田园呢?

所以说,与世无争是一个外在现象,真正要达到这个境界,便要修炼自己宁静淡泊的品格。

有人会问,与世无争的好处并不是肉眼所能察觉出的,那到底为什么要推崇呢?确实,与世无争的好处并不体现在外部,而更多体现于内在。试问,我们的每一次冲突是因何而起,想必便是与他人有言语或行为上的矛盾。若我们将这些所谓的琐事都看淡了,不再被无谓的外界因素所干扰,真正受益的是我们自己。所以与世无争的好处是要靠自己的内心去慢慢体会的。但显然,要做到这一点也是不易的,修炼自身的过程往往是漫长的。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会想起抽空给自己大脑放个松,耐下心来读一本书。实际上,这便是一种简单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在一个人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既收获了书中宝贵的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浮躁往往会带走人理性的思考,而要达到“与世无争”便要使内心做到真正的纯净。

有人会提出“与世无争是躺倒不干的借口”。在我看来,与世无争并不是消极,逃避。一个充满激情热血的青年一如我们也照样可以以“与世无争”的态度去迎接生活。水面对万物,并没有与之一争高下,而是以包容的姿态悦纳万物,使之为所用而彼此相安。这并不是一种放低姿态的无条件接受,恰好相反,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智慧的体现。

在人生这个没有确切意义的时间段里,与自己相伴的自我实际上是一种珍贵的存在。与世无争便就是回归自我,修炼内心,去寻找属于自己那边心灵净土的过程。孔子所追求的“仁”,不也是始于修身吗?所以“与世无争”是一种儒道合流的崇高姿态,是值得我们去思索、体会与追随的。

 

【教师点评

开篇为“争”释义,引出了“无争”的可贵,也点明了唯有内心淡泊方能达到“无争”之境界的具体做法。接着从“内”和“外”两个角度揭示“与世无争”的好处,之后话锋一转,批评当今社会的浮躁与不安,使文章的内涵得到丰富与拓展。文末不忘联系“躺倒不干”的反例,呼唤青年人应该拥有正能量、高智慧,做到“与世无争”就是一种对内心的回归。总体看,思路清晰,层次井然,不失为一篇好的考场作文。(秦晓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