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越来越多的学校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公共文化场馆,通过将场馆资源与学校特色、学生学习需求有机结合,推进馆校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近日,上海市光明中学就把课堂搬进了上海市档案馆,通过“一封家书”,打开育人新方式。
这是上海市光明中学高一(1)班的一堂语文课,虽然上课的老师和同学一如往常,但是上课地点却发生了变化,从教室变成了档案馆。之所以把课堂搬到这里,是与一封家书有关。
课堂上正在讲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篇目《与妻书》,整篇课文讲述了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通过一封家书,把对妻子的爱和对国家的爱连为一体,字里行间都展现了一种家国情怀。而这也与上海市档案馆正在展出的“书信家国 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长三角档案联展”的主题内容“不谋而合”。
展览汇集了长三角地区70余家档案及文博部门珍藏的170余件家书、日记等手迹档案。同学们通过“参观展览+课堂教学”的形式,对革命先烈们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
课堂最后,老师也布置了一份特别的“作业”,鼓励同学们用传统信纸写一封属于自己的“家书”。
记者了解到,目前沪上各中小学都在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路径,通过建立常态化馆校合作机制,探索开发特色合作课程,从而形成馆校协同育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