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学举办华东师范大学“AI+OMO”课堂实验校项目公开课展示与专题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1-11-23   来源:上海市光明中学   作者:王一奇

1122日下午,吴亚楠老师代表我校AI+OMO课堂研究项目组,在11楼录播教室开设题为《由“长津湖”,聊聊区域分析》的展示课。课后,观课老师们在5楼会议室进行AI+OMO课堂实验校项目《“双新”背景下给予“教学反馈·因材施教”的OMO校本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专题研讨会。与会的嘉宾有华师大课程所的杨晓哲、石雨晨副教授、Classin教育信息化事业部副总裁金明泉先生、朱晓薇校长、钟浩副校长、我校课题组成员,以及线上参与研讨的课题组加盟校、外滩学区成员学校的老师们。







首先,朱晓薇校长向来宾们致欢迎辞。朱校长指出,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此项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课程发展与技术发展趋势相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为最终实现低耗高效,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而努力。学校定会大力支持和推动该项目的发展。



随后,吴亚楠老师对本堂公开课进行了简短的说课,回顾了她在备课过程中从认识技术、使用技术、整合技术的心路历程。由于这是一堂利用真实情景,针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的复习课,本不在教学计划之内,因此为了解决内容和时间的冲突,吴老师将预习材料、原创习题任务发布在ClassIn平台上,让学生提前完成,并利用批改作业的功能逐一反馈,最后在课堂上展示优秀作业。课堂中,吴老师利用ClassIn的小组讨论、实时反馈功能,以因材施教为目标,利用技术手段助力课堂互动。





课题组的各位成员也纷纷针对吴老师的这堂课,以及AI+OMO这一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政史地联合教研组组长赵程斌老师指出,吴老师的这堂课通过情境创设,利用热点话题和电影元素,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



数学组刘昱东老师结合自己平时科技赋能教学的经验以及数学建模的专业知识,建议可以利用大数据组建“词云”,以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为指导,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找出学生所提问题中的“高频词”,有针对性地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进而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差异化的调整。



地理高级教师许一红老师希望能够通过技术支持实现每个小组的答案能够同屏出现,让学生能够通过评论别人的回答,实现生生互动,将课堂的主体进一步还给学生;



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一奇老师,从技术层面进行总结:技术是可学的、技术是会被飞速迭代的、技术并不是教学的终点。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以此建立师生、生生间的高效连结,使技术为我们的课堂所用,最终让成果可视化。



华师大课程所的杨晓哲副教授指出,“双新”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单元教学将碎片化的问题转化为核心导向化的问题,通过真实情境的转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技术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起点。我们如何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如何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是值得思考和继续探索的一个问题。



石雨晨教授也分享了她在研究的对话式教学方式: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作推理与分析。同时,研讨会还与常州市明德实验学校地理特级教师连线,为我们带来“同情境如何深入,不同情境如何穿插”的教学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双新”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每一位老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时俱进地思考变革,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供稿:光明中学 徐佳璐)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