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居家的时间越来越长,所有家庭成员在一个空间之中工作、学习,压力难免有所增加。为了进一步缓解家长在疫情期间的紧张情绪,改善家庭中可能出现的亲子矛盾,4月15日晚,我校开展了《防疫共筑“心”防线 家校联动享温情》线上家长学校活动。
首先,黄琼副校长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工对家长们的理解、配合、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家长致敬,也向努力做好学生后勤工作的家长致谢。自线上教学以来,学校精心打造由学科课程、艺术、体育、心理、德育组成的多元课程;老师们在授课者、志愿者、父母亲不同的角色之中转换,尽力上好每一节线上课程;同学们克服了网络问题、打印困难、长期面对视频产生视觉疲劳等困难仍坚持努力学习。正是大家的齐心协力保证了学校线上教学的平稳有序开展。
居家网络学习,为亲子之间提供了更多的陪伴和交流机会,但靠得太近难免会由于多种原因而出现摩擦和冲突。随后,我校专职心理老师崔文倩进行主讲,针对家长自身的情绪状况的调节、居家期间的教育策略以及家庭和谐的互动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分享,为大家进行一场“心理按摩”。
拨开情绪的乌云
根据世卫组织和中国科学院等相关机构的研究调查,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心理问题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上涨。截止至2021年底,全球新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近1/3被隔离人员出现了急性的应激反应。在疫情期间,家长们不仅有自身的工作要处理,还要担心家庭中的生活问题,难免会出现一些消极情绪。常见的情绪反应同样也包括抑郁、焦虑、应激反应等。
更容易被人忽略的“心理困扰”是“替代性创伤”,指的是虽然没有真的体验到创伤事件,但一部分具有高度同情心的人会因为他人的受害遭遇而感到愤怒和忧郁,并且不断地反复搜索负面信息,出现焦躁不安、注意力低下,甚至头痛、胃痛、食欲不振等生理反应。
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或多或少会在网络平台“亲眼目睹”一些悲惨的事件,如果自身因为这些事件出现了情绪困扰,崔老师指出不能作出进一步损害自身情绪的行为,例如:长时间过度关注负面事件、重复和他人探讨这件事、过度沉溺于短视频中以及不做任何的体育运动。转而应该减少信息输入、补充能量和睡眠、学会用阅读冥想等方法放松身心。只有家长率先做好自我心理防护,才能帮助孩子度过居家生活时遇到的困难。
接住孩子教育的接力棒
首先如何和自己的孩子讲述疫情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在疫情期间,社会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事情。崔老师提出人们对于所见所得要有警惕之心,避免出现“心理滤镜”、“灾难化”、“绝对化”、“以偏概全”和“妄下结论”等常见的思维陷阱。这不仅阻碍自己看待事物的全面性,出现消极情绪,这样也会影响孩子对客观事实的理解。
其次,居家期间的教育重点不是只关注孩子成绩的高低,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学会适应不同环境的生活。崔老师提出了要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情绪能力”和“适应能力”四个方面,学会“抓大放小”,朝着“独立健康的社会人”的目标前行。
家庭的和谐相处
在疫情期间家庭如何和谐相处?崔老师认为居家期间家庭空间被“挤压”,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冲突。但是幸福的家庭并不是没有冲突的,而是懂得如何化解冲突。家庭是整体互动的,而非通过一个人的努力就一定能改变现状。但从家长做起,自身先发生积极变化,就能够影响整体的互动模式。试一试下一次对孩子行为不满的时候,先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不是习惯性地进行言语指责。
通常,家庭矛盾的根源之一就是家庭边界不清,很多时候父母过度侵入孩子的边界,为孩子“代劳”了太多孩子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或者过分让孩子卷入自己“婚姻关系”之中,忽略了亲子关系与婚姻关系的区别。令孩子不得不被卷入三角化的关系之中,成为了家庭问题的替罪羊。孩子的学习或行为问题投射出了家庭功能的不足,此时更需要家长的改变。
为了营造更好的居家氛围,了解彼此的边界,为边界制定规则,尊重彼此的需求,学会共同协商、达成一致。在疫情期间摸索出新的家庭互动模式,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崔老师也为家长和老师们分享了心理学中提到的四种快乐激素,运用简单的方法就能够改善个人的情绪体验和家庭互动形式。不如就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做起,和孩子一起放松紧绷的神经吧。
长期的封控会为家庭带来新的挑战,意识到家庭成员在居家期间需要有新的人际边界,共同讨论和了解彼此的需求,“自我表露”般的沟通非常重要,如何分配有限的家庭资源和空间更需要家庭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希望通过这次特殊时期的历练,每个家庭都能够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够获得新的成长。这也是疫情居家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最后,黄琼副校长希望家长们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保持平和心态,多开展一些亲子活动、亲子锻炼、亲子阅读、家务劳动,督促孩子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
愿家校同心同行
携手共克时艰
愿疫情早日消散
相聚光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