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要点】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从那时起,一大批贫寒家庭的年轻人通过高考,实现了“鲤鱼跳龙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甚至同时改变了整个家庭以及家庭中下一代的命运。在许多农村家庭,再穷也要供有望考上大学的孩子读书。但这种状况在近几年出现了变化。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看似简单的比例下降,背后却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机能的退化,以及“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认知的溃败。 【我有话说】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 【详细】
PART 1
农村中学“学风日下” 辍学造成的恶性循环让人忧心
“在我们这所学校,学习再好也很难考上重点高中,再说即使考上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好工作,家里花的几万元钱不知道什么时间能收回来。我们村的两个大学生工作两三年了,每年给父母一千元钱,还没有人家出去打工的给家里的钱多呢?回报率太低,读书不划算。” 【详细】【关注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教育】
超级中学正垄断一流大学生源 名校中的农村生源不断下降
“超级中学”大多集中于省会或大城市,其生源的一部分来自本市,另一部分从周边地区吸引而来。这类中学数量不多,却几乎垄断该地区的优秀生源和教师,加之拥有较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高考成绩连年优异,并占据着高校的推荐名额,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 【详细】【从农村到大学:走到只剩我一个 】
高校自主招生 北大“校推生”:农村学生机会几何?
高校招生多元化发展,门槛低了,怪才、偏才的机会多了,但笔者最想知道的是,农村孩子的机会几何?更准确地说,那些就读于非名校、乡镇中学的怪才和偏才有机会吗?现如今,获得推荐资格的中学,多集中于城市名校,乡镇中学几乎没有。 【详细】【高考是否该加分引热议 公平公正问题成关注重点】
PART 2
如果把我和同伴们所经历的教育过程喻为一次探险,我就是一个走到最后的幸存者
1988年,我出生于陕西平利县一座村庄。2007年,在县城中学复读一年后,我考进了华中科技大学。开学后,我认识一名陕西老乡,她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陕西两所巨无霸超级中学之一,每年几乎垄断了陕西文理状元与北清名额。但她看上去郁郁寡欢——“我成绩太差,在年级排下游,只能考上这儿。” 【详细】
农村学生难入名牌大学 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 【详细】
穷孩子没有春天?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详细】
PART 3
就业过程中“背景”的排他性作用成为最大的就业歧视
就业,是实现不同群体间流动的重要环节。当农民还是当律师、走街串巷卖保险还是在银行敞亮的空调屋里工作,在京沪广这样的大城市拥有稳定的工作还是做“北漂”,差别显而易见。高校毕业生中的农民和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明显处于弱势。 【详细】【35%农村生未就业 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渐明显】
大学生民工:论知识是大学生,讲身份是农民工
他们出身农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毕业后与进城打工的父兄汇流,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混同,工资相差无几,生活境遇同样是在城乡之间漂浮。对这样一个近几年涌现的年轻人群体,我们称之为“大学生民工”。【详细】【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大学生民工三大困境】
亲情、文化、政策:三大坎阻挡农村大学生回乡路
西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雷鸣认为,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至少要跨越家人亲友盼望“跳农门”的“亲情坎”,城乡之间文化落差的“文化坎”,回乡创业困难重重的“政策坎”。留在城市?还是回农村?这是一个费思量的选择题。【详细】【农村大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回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