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刻板模式,写出好看文章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黄玉峰)作文最难能的是“真情流露”,“文理自然”。如苏东坡所言: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这也正是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标准的新趋势。
就题目本身来看,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深浅皆宜,大小由之。同时列出两句截然相反的名言,意在打破盲从偏信,引导辩证、独立性的思考。这篇文章能不能写得一气呵成,挥洒自如,正是学生眼界与境界的试金石。
心中有数,下笔成章。写好此文,必须弄清“会过去”、“不会过去”所指。其背后隐含着这样几组关系:暂时和永恒,现象和本质,物质和精神,本和末。现象的、物质的东西往往如过眼烟云,是“末”;而相对地,本质的、精神的东西是“本”,往往得以永恒,且时时重演。下笔前要做好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哪些是会过去的,哪些不会过去,为什么?哪些应该让它过去,哪些必须永远记住,也要写出为什么?
在思路清晰的前提下,最好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可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想的地方切入。既可谈个人的失败与成功、荣誉与耻辱,也可议论国家的灾难与振兴,可写范围很广。所以拿到题目首先不要去想我用什么形式写,如何凑满“三段”。先想的应该是对于这个问题我应该怎么对待,从什么角度去讲。只要是发自真心的关怀流露,不但自己写得酣畅淋漓,阅卷老师读来也畅达无碍,分数自然不会低。
具体的写作手法并无一定拘束。可平均使用力量;也可侧重一面谈,自然点到另一面;也可以明谈一面,隐谈另一面。但如果大谈一面而不顾及另一面,就不妥当。
这里点评的几篇例文都是说理具体形象的好文章。这几位作者的共同点是,读书多、见识广,思路清晰,富有人文关怀,没有“假大空”、“凑抄套”的痕迹。
现在,有些人,甚至某些教师误以为应付高考只要有一个套路几个模式便可当万金油,像什么三段式,什么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等等。其实这样的作派不但桎梏了文章思路,不利于学生精神成人,在高考中也不可能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
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始对高考阅卷老师进行培训,正在努力纠正那种一门心思为考高分而不下真功夫,只摆花架子的“套中文”,以提升考试的公正公平、信度与效度,力求以正确的导向打断模式化训练恶性循环的链条,刹住僵化刻板投机取巧的学风。而今,阅卷的公正性正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文到自如分自高。愿教师与同学们的日常作文训练应势而变,重视读书积累,修炼自我,鼓励说真话、讲真理、抒真情。这才能在根本上取胜于考场,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材。如此,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本版作文均为考生根据考场回忆而作,仅用于教学探讨,与高考阅卷评分无关。——编者
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上海市大同中学 孙浩东)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开篇无应试习气)
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拉登确应惩处,但不能“十分”高兴。有独到见解。这就是“理性的声音”。)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授联名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计划继续泡汤。(见解深刻,积累丰厚)
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主题登场,自然天成)
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笔锋一转,到华夏)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对国运之关怀,情深)
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责任感)
“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再次点题,有个性,又中规中矩)
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有气度)
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
是社会的良心。(说得太好了)
简评: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深刻,这就是!一个中学生放眼世界,回眸历史,关注现实,不偏不倚,着重分析“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何等可贵!文章虽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这是一个有大关怀的学生。读罢文章,我真高兴!我们的下一代有人!
其他佳作欣赏:
《时间过去了》复旦附中 唐俊超
http://wenhui.news365.com.cn/whjy/201106/t20110616_3063519.htm
《潮汐的馈赠》复旦附中 何璇
http://wenhui.news365.com.cn/whjy/201106/t20110616_3063518.htm
《直面》上海交大附中 张雪滢
http://wenhui.news365.com.cn/whjy/201106/t20110616_3063517.htm
《这,是一种选》上海市育才中学 严奕
http://wenhui.news365.com.cn/whjy/201106/t20110616_3063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