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专家:中学作文教学及高考作文改革已迫在眉睫
发布日期:2011-06-14   来源:   作者:
    2011年高考作文题再次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6月9日至12日,珠海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容理诚、深圳市南山区语文教研室副主任唐建新和深圳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王爱娣先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聚焦“2011高考作文”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首场语文考试一结束,作文试题首当其冲成为各方专家争论的焦点。

  命题怎样避免“大而空”

  高考作文试题年年别出心裁,可又年年都有遗憾。珠海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容理诚认为,透过今年高考18套作文试题所形成的一道人文风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大而空”的考题误区。“命题者似乎在有意避开往年高考作文命题注重表象形式的格调,而刻意开辟一条注重理性思维的路径。可又在具体的题目选择上背离了应该尽量‘小而实’的作文命题原则,结果落入了大而空、口号化的俗套之中。”

  容理诚认为,高考作文“期待长大”、“总有一种期待”显得虚幻而做作,不如就以“期待”命题,反而更能给予考生更大更多的思想表达空间。“谈中国的发展”这类大无边际的作文,除了刻意让考生去涂写那些空话连篇的文字外,实在想不出考生们还能去表达什么。那道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看似具有哲学思辨性,但由于缺乏特定的对象和语境,就使很多没有生活经历的考生们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让更多考生“有话可说”

  在很多人看来,高考作文试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命题者往往把作文试题的意义和价值看得非常重,希望借助一篇作文的写作使考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使之担负起国家与民族的重任。因此,高考作文题变得越来越成人化。深圳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王爱娣认为,成年人认为“有话可说”的试题,在考生看来却未必。

  王爱娣说,今年作文考题中的全国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江西卷的“君子三乐”等试题,虽然有社会意义和哲学含量,可对那些涉世未深的十七八岁考生而言,哪里会有足够的社会经历和人生体验去做如此深刻的反思?当今考生大军中的独生子女们生活中很少有兄弟姐妹相伴,至今还处于享受父母和社会关怀的阶段,他们哪里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彻体验?哪些会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深切体会?哪里谈得上“有话可说”?

  如何更好检验考生语文素养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似乎有一种悲情弥漫其中。”深圳市南山区语文教研室副主任唐建新一口气向记者“戏说”出十几道作文题目:生命莫轻抛,“这个世界需要你”(山东)!“总有一种期待”(四川)可以支撑吧;人生无常,“时间在流逝”,社会在“期待成长”。诸事纠结不能化解,怎么办呢,一个声音传过来:“一切都会过去的”,另一种声音又传来:“一切都不会过去的”;面对“旧书”走投无路时,还是“回到原点”吧。蠢事将要发生的瞬间,是谁一把把你拉回到了现实,别忘记说声“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情有独钟”?怎么连哲学家都把“假苹果”说成真的?想想“中国的崛起”,看看世乒赛包揽乒乓球金牌,回味一下袁隆平的梦,自寻开心去吧,任选两种“镜子”来玩玩,还不行就从“君子三乐”中取其一乐,“你的时间”多与不多自己清楚,最终的结局由自己选择,不要拿“拒绝平庸”来欺骗自己!

  这段别样的解读虽不乏牵强,但却多少透露出高考作文命题者的一种浮躁心态和脱离当下中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无奈。唐建新认为,虽然过去农耕时代那种追求细节、悬念、生动文采和慢慢渲染的文章观,已经不能适应今天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像这样既脱离时代,又远离考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命题倾向,同样让今天的考生们很难书写出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更无法检验出考生的语文素养。唐建新建议说,类似这样整篇作文考试真应该退出高考。

  避免作文教学“套路化”

  高考作文题折射的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套路化”陷阱。容理诚说,作文的“套路化”表现为作文写作不再关注独特的生活积累,不再强调独具个性的书面阅读、语言素养和思考的深度广度,而变成了可以用来投机取巧的模本。不少中学生的潜意识里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按照既定的套路,在头脑里准备好几套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材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简单来个穿衣戴帽后,就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了。中学语文作文应该具有的活生生的联系现实、思想独立、情感丰富、文采飞扬的特点和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结果都被抄袭和套路替代了。

  为什么高考备考中的模式、套题,会成为师生们乐此不疲的备考潜规则?容理诚说,那是因为评价出现了问题,在作文评价上,一个班级几十名、一个年级几百上千名学生的作文排在一起,语文教师们在一种错误的指挥棒引导下,是一定要评出个上中下、好中差来的。他认为,对许多学生来说,这种甄别式、奖惩式的作文评价方法是无法调动其积极性的。

  命题意图应该“兜圈子”还是应该简捷明确

  “要想让考生在极其有限的构思时间后快速进入主题写作,就必须有简捷而明确的命题意图,以减少审题误导。”王爱娣认为,一套好的作文试题即使不设审题障碍也能让考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显示出思维的创造性。而今年有些作文试题在这方面却与考生玩起了“绕弯子”捉迷藏游戏,从而降低了试题的有效度。如那套以“我的时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浙江高考作文,通过两度设置审题障碍,一步步把考生的思维牵进设定的圈套中。本来第一段材料就提出了“一个人的成功能否被复制?”已经很好地激发起考生结合阅读或生活体验来完成一篇文章,接着却又来束缚考生的思维,说“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赋予也在变。”这就直接把命题者的价值观强加给了考生,使之失去表达观点的自由。接下来又对“时间”作出结论:“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这样就使主题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考生在阅读了两段材料、受到两度命题意图的限制后,才刚刚明白作文要求写作的主题,试题却又抛出一个标题“我的时间”。

  “命题者带着考生兜圈子,如此过多地演绎写作材料,必然打破了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必然联系。”王爱娣认为,与此类似的还有全国Ⅱ卷的“彩票大奖的分配”、北京卷的“世乒赛冠军与奥林匹克精神”、辽宁卷的“假苹果事件”、重庆卷的“情有独钟”都不同程度地在和考生“兜圈子”。

  淡化文体要求是利是弊

  2011年高考18套作文题竟有15套让考生“文体自选”、“文体不限”,未对文体作出任何要求,只有湖南、福建和江西3套题提出“议论文或记叙文”两类文体供考生选择。王爱娣说,作文试题忽视文体要求,长此以往会导致作文教学忽视文体训练,导致高中毕业生不知道议论文是啥模样,记叙文该怎么写,甚至连写请假条都不知如何下笔。

  王爱娣分析说,文体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从教学实践来说,考试大纲要求的论述类文体主要包括议论文,实用类文章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说明文、书信等,文学类文章至少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今年高考作文题出现了如此多“文体不限”,是否代表了一种文体解放观?可事实并非如此,文体淡化对中学作文教学及其考试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形成。王爱娣建议,“文体不限”要尽快停止,我们不能因为要求写议论文会让考生陷入“新八股”的泥潭,便放弃要求,走向混沌和模糊,而应该在如何让考生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上做文章,只有文章像样了,才能说明考生“能写”规定的文体了。

  怎样才能更充分展示考生们的能力

  众口难调的高考作文何去何从?语文专家提出了积极建议:

  首先,可以考虑把150分钟语文考试时间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的基础阅读试题答题时间80分钟,时间一到,停止答卷,收回基础阅读试卷;余下70分钟专门用于作文的构思和写作。

  其次,鉴于目前作文教学现状及学生写作水平下滑的趋势,建议重点考核学生写作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各类文体的文章,并把作文考试从中考、高考中分离出来。

  再次,借鉴国外母语写作考试的经验,让考生在明确的主题指引下,展示他们已有的文体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避免考题脱离学生实际和作文说空话、大话的倾向。

  专家们指出,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及高考作文改革已迫在眉睫。无论是考试时间的安排,还是考试方式的选择,以及考试内容的确定,都必须进行大胆改革,以遏制当前语文作文教学和考试评价中层出不穷的尴尬和无奈。

(记者 杨连成)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