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课前先称体重,如发现体重增加,每长
“辅导员让我们相互监督,还鼓励个别同学偷拍谈恋爱男女的不雅照,发给双方父母,这太不可思议了……”
近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最新的校规中,翻墙出校、校外过夜,交异性朋友不检点、当众拥抱接吻及“不堪入目”的动作等均被列为“行为不端”。学院表示:对及时报告上述犯禁情形者,将给予奖励。对于屡教不改或顶风犯禁者予以严肃处理。
“雷人”校规层出不穷
学生婚恋是焦点
离校不久的湖北大学历史系毕业生陈沛说,现在一些高校的校规,真是“雷人”:
为督促学生保持身材,每天上课前,学生都要先称体重,如发现体重增加,每长
学生进教室上课必须背书包,周一至周五早上必须按时参加晨跑,并刷卡、点名;
当“三陪”、当“二奶”、当“二爷”,搞一夜情将被开除学籍;
偷窥、偷拍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将偷拍资料上传网络或者其他媒体者,给予记大过以上处分;
男女不准勾肩搭背同行,更不能追逐打闹;
非法同居、玩弄异性,情节严重者将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破坏他人婚姻、家庭,视其情节和影响,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
一些社会不良习气侵入校园,但由学校出台相关规定,与讲究个性、时尚化的现代校园存在矛盾、反差,从而构成一种幽默、戏剧的效果,给人“雷人”的感觉。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刘晓峰认为,“雷人”校规多集中在学生婚恋,这反映了大学生婚恋问题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高校出台这些校规,也确有苦衷。
把大学生当小学生管
校规为什么走了样
华中科技大学校党委宣传部耿俊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校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弟子职》,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而历代的校规有一条就是严格。华中科技大学在建校之初就秉承了这一传统,该校近期拟一次性清退307名研究生,因为他们在就读研究生时迟迟没能完成学业。按照该校校规,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应超过4年,博士最长不超过8年。
耿俊伟说,“上世纪80年代武汉地区高校民谣中就有‘学在华工’的说法,学风浓厚一直是我校的传统,学校这一规定,一则是期望学生能多学知识,在社会竞争中更占优势;二则是对抱着混文凭、混学位心态的学生发出警示。”
对于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来说,校规不仅注重学识,更在道德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州某医科大学就在校规中明确,在临床学习期间利用医务人员工作之便,对病人有不轨行为者,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处分。就此,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胡炜表示:“作为一所医科大学,必须将医德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培养出医技高超,医德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在一些教育专家看来,高校频繁出台关于婚恋的校规,源于2005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新规定与1990年版规定相比,撤销了“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随着大学校园“禁婚令”开放,一些高校规定,已婚女学生因生育需要,需由本人填写休学审批表,并提交有关证明,经院(系、所)主管领导审核,主管部门批准,可办理休学手续。
在教育部发布的这个新规中,对学生新增了“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不得参与有损大学生形象、有损社会公德活动”等道德行为方面的具体要求。
此后,“上课背书包”、“网上不许谩骂”等看似荒诞的规定开始屡屡出现。
市民
而针对部分学校出台的“雷人”校规,北京大学一名姓余的大四学生则表示,如今许多学校尤其是高校管理者,把大学生当小学生管,出台诸如“网上不许谩骂”等规定,动静很大,效果不佳,体现的是高校管理者的困惑和无奈。
校园管理应体现个性
高校该如何定校规
在北京工作、习舞多年的
有教育专家指出,如今教育工作者面临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喜好日益多元的现实,因此在推进管理的规章制度上,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社会之法和教育之法,既要使校规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又要让校规切合受教育者心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纵观现行校规,多有违反法律法规之处,尤其是侵犯大学生的受教育权、私有财产权、隐私权以及申诉权等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例如,上海一所大学要求本科生必须通过游泳测试,否则体育成绩做不及格处理,不发毕业证和学位证;沈阳理工大学决定,将清理校园内的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取而代之的是学校开通的电瓶车,每次收费5角;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鼓励学生检举他人谈恋爱的“不雅行为”……一个本身就违法的校规,无论出发点如何,均不可取。
此外,校规还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目前大多数校规“慈父式”色彩十分浓厚,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是不少大学生,认为校规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未成年人,管得过严过死。去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出台了一条新校规:“学生早上必须参加晨跑,并在规定时间内刷卡、点名;每周日晚上各班级要集体唱红歌;学生进教室上课必须背书包……”有学生便调侃道:“我咋觉得读的不是大学,而是高四呢?”
专家建议,校规制定要摸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层次的受教育者心态,更多从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校规表述上应该少一些“禁止”、“不准”、“不许”,多一些“建议”、“提倡”、“允许”;内容上应该少一些教条、告诫、处罚,多一些理解、关注、宽容,应该把触角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要求延伸到心理、思想、情感各个领域,全面关注学生的喜好和状态。
国外学校制定校规的经验,或可对我国学校校规制定有所借鉴。德国的教育专家约根·维尔克在应邀访问中国时介绍说,德国学校的校规都是由学生、家长、校方三方面推出代表,然后共同商讨决定的,这样学生就会更加自觉地遵守自己参与制定的校规。而且因为有学生自己的参与,所制定的校规也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更加合理。
(以上摘自《北京日报》,文鹏)
上海一高校规定学生必须通过《弟子规》考试
近日,一个“建筑工程实训基地”正式落户位于南汇大学城的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内,为该校建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场所。走进这个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学到作为一名建筑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全部技能,像如何扎钢筋、如何砌墙面、如何识别建材工具等等。基地内最醒目的则是一堵墙面上,整整齐齐书写了一部《三字经》,据介绍,在思博职院建筑专业,《弟子规》《三字经》作为教材已被引入德育课程,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这在本市高校中还是首度尝试。
|
思博职院建筑专业的德育教材中既有《弟子规》《三字经》中经典名句,诸如“家虽贫、学不辍、身虽劳、犹苦卓”,“出则孝、入则悌、亲师友、序长幼”等等,还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被老师们称之为新《三字经》,如“守法纪、讲诚信、谋发展、宜勉力”,“宽视野、融世界、天同覆、地同载”。
负责讲解《弟子规》的思博职院德育教师陈栗告诉记者,他发现在授课中,很多90后大学生对传统道德规范有太多缺失之处,缺乏应有的意志力和品质,而作为一名未来的建筑专业人才,要确保建筑安全质量,首先应具备的是责任心,其后才是专业施工技能。传统的《弟子规》、《三字经》能够告诉学生,怎样做一个好人,怎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是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题中之义。
陈栗说,有家长怀疑,旧的《弟子规》《三字经》源自封建社会,是否适合现代的年轻人。其实,大学里上的《弟子规》已经融入符合时代节拍的新内涵。比如,上课时我们也讲“孝”,但这个“孝”已不仅仅是孝顺的含义,它还包括了对亲人的爱、对生命的爱;比如,我们也讲“忠”,但这个“忠”不是旧时代对皇帝的忠,而是对职业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据了解,思博职院建筑专业采用了学校与某知名建筑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企业明确,每个建筑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弟子规》考试,否则,将对学生说“不”。
(以上摘自《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福建部分高校为迎检查出台禁穿拖鞋等临时校规
“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这类“临时校规”近日在福建某高校流传,学生们被反复交代注意事项。“临时校规”中,甚至连叫餐、在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且被默许的行为也被紧急叫停。
这些“临时校规”的出台,与近期进行的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有关。为了迎接检查,各高校参照考评标准,纷纷召开会议、印制传单、群发短信,临时修正或禁止了某些行为。
某校大二学生小林遗失校徽已有一年多时间,学校平时也从没要求学生佩戴校徽。最近辅导员突然通知:迎检期间必须每日佩戴校徽,若校徽遗失,需按规定写500字检讨,于一日内申请补办。“为什么平时不用戴校徽,一来检查就要戴上?到底戴给谁看呢?”小林查阅往年的“福建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评估标准”才发现,评比细则中有一项为“师生在校园内坚持佩戴校徽”,这一项占了4分。
教师同样被要求佩戴校徽。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坦言,她的校徽也是翻箱倒柜才找到的。某校党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在微博里吐露心迹:“不太理解佩戴校徽与文明问题有何关系。”有的同学还在微博上传了一张一名学生左臂别着5枚校徽的照片,称其为“大学版的‘五道杠’”。
泉州某大学文学院一名女生向记者透露,该校督察队队员拿着相机,抓拍穿拖鞋的同学。犯错者将被给予记过处分,不能参评本学期先进。她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甚至还拿出摄像机,摆在教室门口拍摄那些迟到的同学。“我有一个同学迟到就被拍了,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拍这段视频,干吗用呢?”
此外,一些高校学生宿舍临时粉刷了走廊墙壁,教师频频出动检查卫生,并提出了新要求:宿舍各床位被子、书本摆放的朝向必须一致;不准把化妆品放在书架上;白天在宿舍时不准穿睡衣;每张床下方只准摆放3双鞋;不管是否有课,上午8点须离开宿舍……“连生活空间都被统一标准了。”一名女生在微博上抱怨说。
福州大学城某高校还将宿舍内务与学生奖学金、入党、补贴等直接挂钩,有的高校规定,若不做宿舍卫生则按旷课8节处理。某职业学院还在
记者查阅了2011年《福建省文明学校(高等学校)评估暂行标准》。该标准分为基本指标、特色指标两部分,每部分又包含若干细则。文件还在每条细则后注明了材料审核、座谈了解等共计7类、74次测评方式,其中使用材料审核25次、座谈了解17次、听取汇报7次、问卷调查4次、网络考察1次,实地考察、个别访问各10次。
连日来,学生们纷纷在微博、论坛上披露学校应对此次检查的各种招数——
福建某工科院校的学生贴出该校一份“迎检注意事项”,其中第4条提及:“对专家的提问,做到文明友善,本着对学校有利、对学生有利的观点回答。”
福州、泉州、莆田等地的学生均表示,他们被要求牢记学校近3年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成果、口号等大篇幅内容,记不下来要扣分,甚至“连机房电脑的数量都要背”。
厦门某大学的学生发现,校园内所有活动海报、商业广告一夜之间全部消失。学生称,此举“用干巴巴的整齐,代替了轻松、自由的校园文化”。
某省属院校的学生透露,针对“上课时间教学区无机动车行驶”的标准,学校设置了临时路障,但是“这些路障平时从没见过”。
某211高校的多名学生称,一名保安为维护校容当众打死了流浪狗,该消息一天内就在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被转发、评论数百次。
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四学生干部告诉记者,他大一时就经历过这种检查,那些汇报材料都是在往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他说,自己完全理解校方的临时规定、做法,“毕竟涉及到学校的荣誉。分数、排名、标准摆在那,哪个校领导敢不重视?”
据记者了解,多数学生为了学校的集体荣誉,都表示愿意配合校方的临时举动。不过,也有一些大学生就此提出疑问:专家们在学校转几天就能给一个学校的文明下结论?究竟判断的是学校这几天文明不文明,还是近3年来文明不文明?这到底算不算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呢?
(以上摘自《中国青年报》,福州5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