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午自修,高一(7)班举行了读书分享会,三位同学携经典著作与全班共赴精神盛宴。
何若涵同学以《草木有趣》为引,串联起二十四节气里的草木记忆。她从端午艾草的清香说起,讲述芒种挂艾香包、秋日摇落桂花的民俗,将植物的自然属性与节气文化巧妙勾连。“一草一木皆含情,一节一气总关情”的分享,让大家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如草木般静默生长的力量。
蒋文金同学分享《追风筝的人》,以阿富汗少年阿米尔的救赎之路为脉络,揭示友情、背叛与成长的深刻命题。他谈到“风筝”象征着人性的追寻与救赎,阿米尔从懦弱到勇敢的转变,展现了“直面过去方能重塑自我”的哲理,引发同学们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入思考。
周子骏同学带来《昆虫记》的微观世界,以“科学与诗的共生”为视角,解读法布尔的田野观察。他既介绍蝉的四年地下蛰伏、蜣螂精密的粪球工艺等科学发现,也赏析“蟋蟀筑巢如谱写交响乐”的文学笔法,展现了昆虫世界的生存智慧与生命诗意,让同学们看到自然观察中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班主任陈虓老师总结时肯定三位同学的分享:何若涵的“文化敏感”唤醒了传统的情感记忆,蒋文金的“思辨深度”挖掘了经典的哲学厚度,周子骏的“跨学科视角”打破了科学与人文的壁垒。他寄语听众:“阅读不仅是接收信息,更是学会从书中观照自我、洞察文化、拓宽思维。”同时宣布班级将继续定期开展此类活动,鼓励更多同学分享阅读感悟。
此外,班级近期在文化交流中亦有亮色:刘辰伊、刘雨鑫同学在罗斯中国行活动中,以篆刻玫瑰、隶书书写等非遗技艺,与国际友人共制“洛神朱砂印金玫瑰扇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正呼应了阅读的深层意义——不仅是精神的滋养,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为此,班级计划后续读书分享会增设“中国文化”专题,聚焦古典诗词、非遗艺术等主题,让同学们在阅读中汲取文化力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