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3-7班子建设 / 正文
校长引领 科学发展——《德育报》头版报道我校穆校长教学事迹
发布日期:2018-01-12 10:19:37   

 

《德育报》(国内统一刊号:CN14-0055)曾头版头条报道了我校穆晓炯校长的教学事迹。《上海教育》杂志也曾刊登了该篇文章。

我校穆晓炯校长是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黄浦区政协常委、黄浦区理科学会理事长、黄浦区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获得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兰西金棕榈教育骑士勋章”。

在管理上,他张弛有度,确立“德育首位,和谐发展,因材施教,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注重传承学校历史,打造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特色。

在教学上,他特色显著,3次在上海市青年(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辅导学生参加上海市以及全国数学联赛3次,共有36个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10人。他兢兢业业,扎根于三尺讲台,在担任副教导主任的同时还兼高三班主任,在担任副校长和校长期间,还五次执教高三年级。

此外,他还是一名京剧达人,拜师周信芳大师之子、麒派传人周少麟先生,多次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著名京剧片段。在他的影响下,学校也以京剧为特色开展了多项艺术教育活动。

此篇报道详细介绍了穆校长的成长经历,为我们讲述了充满“兴趣、努力、机遇与挑战”的人生故事。

 

报道原文:

扎根三尺讲台,奉献人生舞台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对于我来说,大概可以归结为“兴趣、努力、机遇、挑战”八个字。

兴趣是首要的

我母亲是个中学教师,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很有兴趣。在读小学的时候,因为成绩比较好,就被老师选为助手,帮助老师批改作业,五年级一整年都由我来给班里同学上早修课,有时还上试卷讲评课。说句玩笑话,如果按照上讲台的时间,我的教龄也许可以从小学五年级算起。

我在高中毕业时放弃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保送名额,以高分考入了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其实父母不赞成我做教师,20世纪80年代教师的待遇也确实很低,但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志愿。上师大时,我担任过班长、系学生会副主席、分团委副书记,毕业时又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做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因为我的兴趣在讲台上。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在光明中学实习,毕业后也有幸留在这里工作。正因为对教师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一开始工作,我便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精力。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初,不少青年教师纷纷离开教师岗位从事其他职业。和我同一年分配到光明中学的五个大学毕业生,一年后跳槽了三个,三年后又走掉了一个;而比我晚一年分配到光明中学的四个大学毕业生,有三个考研走了,另一个后来也离开学校担任市教研员了。也就是说,光明中学在1991、1992年连续两年招聘的9位新教师,现在还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只有2个人,而留在光明中学的只有1位。可见, 当时中学要留住年轻人还是比较困难的。

努力是必须的

从事任何职业都要有兴趣,否则就坚持不了,或者得过且过,不会尽心尽责。但光有兴趣还不够,必须要付出努力。

第一年任教,我教的是初中预备班。除了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外,我还组建了一个数学兴趣小组,当时叫做第二课堂。在黄浦区,光明中学是区重点,生源质量排第二位,小学毕业生凡数学竞赛得一、二、三等奖的全部进入本区的市重点中学,光明中学最多也就能分来几个得过鼓励奖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带的这个兴趣小组就有一名学生获得了全市一等奖,还有不少二、三等奖。这对当时初登讲台的我鼓励很大!

第二年,我开始做班主任,带新一届预备班。在担任两个班的数学任务之外,我依然组建了一个数学兴趣小组,结果一年之后又有一名学生获得全市的一等奖,而且有一大批学生获得了二、三等奖。想来,也不完全是偶然吧,我真正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与此同时,我在1993年的黄浦区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并代表区参加上海市的比赛,也获得了一等奖。对于只有两年预备班任教经历的我来说,确实赋予了信心。学校领导也非常重视和认可,破格给予我评中学一级教师的机会。从我开始工作,至评到中级职称,只有两年半的时间,也算是创了个纪录吧!

后来,这一届学生,我一直从预备班教到高三,在初中的两次数学竞赛中,共有9名学生获得一等奖,有30人次获得二、三等奖,团体总分名列上海市第四;在高中的全国数学联赛中,有1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3人获得三等奖,团体总分名列上海市第六。我所任教的班级,高考数学平均分超过市重点平均分19分,全班51位学生达到一本线,其中清华1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4名,被法国INSA 录取的有5名(其中有2名同学后来获得法国政府的全额奖学金)。

其实,我在教学中并不是仅仅关注数学竞赛,而是坚持面向大多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如我最初组建兴趣小组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竞赛得奖,就是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连续七年所带的班级学生中,最令我欣慰的是三个W同学。第一个W同学,在进校时最怕数学,通过不断的兴趣培养,在初三时数学已成为他最强的学科,并在全国初中联赛中获三等奖,高中也始终保持着优良的成绩,后留学法国,强项还是数学。第二个W同学,进高中时不到分数线,数学也较弱,经过我不断地引导点拨,他对数学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三毕业时,以高分被东华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录取。他说当初怎么也不会想到最终会选择数学。第三个W同学,最初也刚刚达线进入我校,通过兴趣小组的学习激发了他的数学潜力,初三时获得上海市数学竞赛一等奖,高三被保送同济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担任数学教师,并且在全区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中获第一名,同时还被评为优秀党员。

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大家都知道机遇和挑战并存,机会和风险同在,但对于机遇与挑战的关系,可能理解得就不完全一致了。不少人可能认为有了机遇才去接受挑战,所以带有些许功利的想法,比如有些家长让孩子去学习乐器,是因为乐器考级之后有招生的优惠政策,一旦没有特长生招生了,也就失去了学习乐器的动力。有些教师同样如此,在没有看到机遇的时候就不想去接受挑战。而我的观点是,只有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接受挑战,才会赢得机遇。所以,我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努力与追求,从未间断过,也不在乎这些努力是否一定会有回报。

利用业余时间,我马不停蹄地参加着各种进修,从工作的第二年开始,就先后参加了黄浦区中学导师团首届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导师为刘渝英)、华东师大在职人员研究生课程班、黄浦区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上海市首届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为顾泠沅、张福生)、黄浦区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上海市委党校高级专家研修班、黄浦区首届“名师工作室”(顾鸿达数学教学)、首届上海市“双名”培养工程(顾鸿达数学基地)、哈佛大学“为了理解的学习”网络课程班、黄浦区第二届“名师工作室” (柴志洪教学管理)、第二届上海市“双名”培养工程(杨明华、沈黎明校长基地)、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第39期全国高中校长研修班、黄浦区教育系统校长研修班、黄浦区“十二五” 校长培训班、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硕士班等,这些进修课程基本上覆盖了我全部的职业生涯。

各种进修和学习,占用了很多业余的时间,虽然有些看上去是在工作时间参加的进修,但回家后还得抽出时间及时完成备课、批改作业等原本上班时间所要做的事情。或许,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值得的,但实际上我的收获却是巨大的。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可以使得自己站在更高的平台上。

教学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教学能力也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我在1993年、1998年连续两届都获得了市教委教研室主办的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的一等奖,也是全市唯一一个。2000年我担任了副校长,在六年中教了四届高三毕业班;2006年开始担任校长的工作,但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承担一个完整的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还上了区级公开课,又带了一届高三毕业班。那是2008年的时候,由于原来安排上高三的教师身体欠佳,当时马上面临开学,再调整师资将会引起三个年级的任课教师很大的变动,所以我主动请缨任教高三。这一年确实很辛苦,既要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又要任教课时量比常规更多的高三数学。为了教学连贯和保证质量,我坚持全程自己上课、批改作业,不请帮手。

按照规律,2008年应该是三年一轮申报特级教师的年份,但当年都在传说不再评选特级教师了,而要改为评正教授职称。也有人劝我,既然不评特级教师了,就不必在教学上再花太大的力气,应该在管理上多花点时间,写点文章、搞点课题,将来可以申报特级校长。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看重名利,只关注工作实际,一直不愿放弃讲台。虽然担任校长,再带高三,压力很大,精力也要投入更多,但我还是愿意接受挑战。

结果,2009年突然又被告知恢复评选特级教师,那这一学年的高三任课反倒是给我加分了,确实是意料之外的机遇。这一年,我收获了三项成果:最大的一项就是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第二项是被法国政府授予“金棕榈教育骑士勋章”,这实质是对学校推广法语工作的肯定,并不是我个人的成绩;第三项是光明中学一年一度的“十佳好人好事”评选,看似最小,但却是我最看重的!十佳好事中有一项是我所教的高三学生提名的,在获奖辞中学生这样写道:“穆晓炯老师是我校校长,同时又是高三(5)班的数学任课老师。他上课条理清晰,做事认真负责,待人真诚耐心。作为一校之长,他非但没有一点架子,工作上还十分敬业。他常常因为校长工作而需要换课,但他每次总能神采奕奕地出现在课堂上。在他看来,开会工作可以等,但学生们的学习不能落下。他利用周四为同学答疑,这一天也被班级里的学生称之为‘数学日’。我们为有这样的好老师、好校长而自豪!”

这确实很令我感动!作为高三任课教师,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工作,而且与其他高三教师相比,显然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少得多,但学生们非常理解和配合,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觉得,这份感动的获得,就是我接受挑战的结果。

教学之余,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听戏、学戏、演戏。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就酷爱京剧并学习麒派老生的演唱,大学时曾担任上海师范大学京剧社社长,现在是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理事。2006年正式拜周信芳大师之子、麒派传人周少麟先生为师,我曾经在天蟾逸夫舞台演出过《投军别窑》《追韩信》《华容道》《四进士》《打渔杀家》等京剧片段。

京剧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要演好戏,自己就要先入戏,甚至常常需要忘掉自我,融入剧中人物,所谓如醉如痴,这样才能感染观众。其实,教育也是如此。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课堂里也要融入所教的学科之中,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有了兴趣,才会有更大的动力;付出了努力,才会有更深的体会;经受住挑战,才会赢得更多的机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