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篆刻路(1966届高中 俞从勋)
发布日期:2016-09-21   来源:   作者:

兴趣,爱好每个人都会有。孩提时代,兴趣会像雨后春笋,竞相冒出。记得自己小时候兴趣也非常广泛。画画、下棋、吹笛子、溜旱冰、游泳、做航空模型、木刻……然而,小孩的兴趣就像夏日里的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九六0年,我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学校附近的江西中路200号是上海市青年宫。每逢周日,都对书法爱好者举办讲座。于是我也经常去参加,开始对书法、篆刻产生兴趣。在那里我听过沈尹默,胡问遂、马公愚、苏局仙等当代著名书法家的讲座,他们还现场挥毫作书,给书法爱好者以启迪。其中我尤其对篆书和篆刻产生浓厚兴趣。我的语老师也是个书法爱好者,他拜胡问遂老师为师。有一天他带我去南京东路大庆电料行隔壁的弄堂里胡问遂先生的家求教,胡问遂先生写了一幅字,又盖上他的章送给了我的中学老师。那以后不久,出版社出版了沈尹默、胡问遂、单孝天等当代名家的字帖,我都买了,还临了一段时间胡问遂先生的楷书字帖,从那时起我从兴趣走向爱好。但升入初中三年级,全力以赴要迎中考,要考上一个重点中学高中,成了当时的主要目标,于是停掉了所有兴趣爱好,复习迎考,终于考进了光明中学。

进入光明中学,第一堂课老师就对我们讲:你们进入光明,已经一只脚跨进大学门坎,要把另一只脚跨过门坎,决定三年中自己的努力。在哪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同学们都全力以赴,埋头做大量的练习题,全部时间都放在学习书本知识上。个人的兴趣爱好只能束之高搁。文革、上山下乡、进工厂、上大学,成家、养孩子,繁忙的工作、学习和家务,再也没有时间去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几十年就这样很快过去了。

20071月我退休了。此时,女儿已长大成人、参加工作。自己年老的父母都已仙逝、退休有固定收入,身体还强健,精力尚充沛,人生进入了又一个黄金十年。有了大量时间,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我进入了老年大学,跟近代篆刻大师陈巨来的弟子王志毅老师学习篆刻,重续儿时的兴趣爱好。开始了我的十年篆刻路。

2007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写了一本书――《原来篆刻这么有趣》。2003年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71岁开始学篆刻,三年多时间刻了300多方印,看了他的书我很有感触,我才60岁,现在学“吹打”肯定不晚。再说我又不是要去成名成家,只希望刻的印能拿得出,可以派用场。我对学习篆刻更充满了信心。

和学习许多中国传统艺术一样,临摹是入门的最好捷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买了不少篆刻书籍,开始临摹秦汉印和名家印。老年大学每周一次听课,回家我除了化时间消化老师讲课外,化更多时间动手刻印。每星期我临摹二方印。每次上课老师先对同学作品进行点评。由于初学,大部分同学不好意思将自己刻的印让老师点评。老师要求非常严格,被他点评的印,几乎没有一方合格的,全是各种毛病。有的同学更不敢把自己作品拿出来让老师点评。我想:正因为不会才来学习,老师点评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这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老师点评,我知道了自己存在的毛病,以及一些理解上的错误。渐渐地老师对我的作品有了褒奖。对我的点评越来越深刻,终于在我临摹王福厂一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印章时说:“临得好,这方印在市场上可卖到500元。”经过几年的学习,我临摹的印已达到形似,并向神似进展。可以在书、画作品上派用场。更增加了我学习篆刻的兴趣。2010年起我的篆刻作品多次入展区里的大型展览,我也加入了区书法家协会。我坚持五年听老师讲课,尽管有多项重复,但我仍觉得很有必要,一则可温故而知新,二则老师讲的东西有些不是听一遍就理解的。五年之后我还经常把自己的作品通过微信,发给老师,请老师点评、指导。

通过自我总结,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我自己总结出学习篆刻要“三多一并用”。“三多”即多刻、多看、多想。“一并用”即手、眼、脑并用。

多刻,才能掌握篆刻技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对学篆刻的人就是要刀不离手。我的包里一直放着一把刻刀,有机会就练。刀法是篆刻的基本功,是临摹和创作的基础。要使刀听话,只有下功夫多刻。五年我临摹了500多方印。有的印我临摹了一遍又一遍。通过对照,自己找出差距。

多看。即多看印谱,要翻复读印,做到能“背”出来。名家印的结构、线条要记在脑子里。在这方面要“眼高手低”,就是要挑名家印谱中的精品,要挑好的正规版本印谱看。有条件时最好能看原版,原作。因此一些名家印展览我是必看。我到杭州吴昌硕展览馆花了几个小时看名家的印。到上海博物馆看古代的实物印及原版印拓。到嘉定齐白石艺术馆看齐白石的印章,到韩天衡艺术馆看韩天衡的印章,受益不浅。

多想。即多动脑子,从印谱或实物印中体会作者的用刀,体会作者篆法上的技巧及章法上的精髓。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作者这样处理,怎样用刀才能达到如此效果。不动脑多想,光靠多刻,则事倍功半,只有多想才能使篆刻技艺长进。

2012年秋,应朋友邀请,我到社区老年学校教授篆刻,报名来学习的老年朋友多是初学,而且都有极大兴趣,因此讲课要浅显易懂,要能被接受。我一方面总结自己学习篆刻的体会,把自己的经验体会传授给老年朋友,另一方面自己抓紧提高篆刻技艺,“要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我自己加强学习从熟悉一种流派向熟悉各种流派发展,从以临摹为主向以创作为主发展。好多东西也是在教学生中逼出来的。比如:刻边款,尤其是单刀法刻边款,也是我教授开课以后,才自学掌握的。教学相长又不仅对师生之间而言,也是在向学生传授技艺中所收获的。

2013年上海举办首届市民文化节,市民书法大赛。向上海市民征求作品参赛。抱着去体验一下的心情,没有任何熟人与关系,4月底我把自己的篆刻印屏交到社区征稿处。大赛结果要到8月底才揭晓,由于间隔时间较长,我自己也忘了。830日中午,我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问:你现在在哪里?因为展览分三处展出,他以为我在现场。我说我在家里,他说你怎么没来?你的作品入展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上海参加这次大赛有2万多人,入展作品仅400件。其中近半数是中国书协会员和上海书协会员。由于展览在杨浦区,路途遥远,当天赶不去了,第二天我赶到展览现场,看到了自己入展的作品。入展反映了自己学习的成果,是对自己七年多学习的肯定,对自己篆刻技艺水平的一次评价。根据规定,二次入展上海市级大展,可以申请加入上海书协,于是9月份我再次投稿参加上海市新人新作大展。10月份作品又一次被入展,1017日在上海图书馆展出。2013年底我被吸收为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

十年来我总共刻了1000多方印。大部分我都保存下来。刻下的石粉足足装了4听茶叶罐头。从退休开始,凭着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无曾想过成名成家,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向前看,不定目标,但永不满足,向名家学习,向同道学习,向后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不离不弃,不断总结,自我纠正前进方向,增加前进动力,不断进取。

做自己喜欢的事,篆刻真的很有趣。

                                      俞从勋 2016.9.18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