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明”照耀下成长(1964高中方国昌)
发布日期:2016-07-01   来源:   作者:

——贺母校130诞辰

 

    金秋时节,母校迎来了建校一百三十年华诞。遥望东华,紫气氤氲;心之所往,“光明”闪耀。在外学子,雀跃之情,难以平静。

古人曾说:“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对于故乡的亲人、老师、同学,对于在少年时代曾经生活的弄堂、学习的课堂,作为离家五十余载的学子,通常是“未免有情,谁能遣此”。是啊,有谁不在心里惦记生养自己的故土、培育自己的母校,又有谁的心中没有萦绕着一片或浓或淡的乡愁!尤其是64级离校纪念活动刚刚落下帷幕,这种依恋和感激的情感更时时不可遏制,浓浓的难以抹开;有时就连夜里做梦的背景,也是那里的色彩与声音。

在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时,我常常问自己,“从哪里来”?在检点自己的工作与事业时,更常常提醒自己“从哪里来”?至今令我感激和自豪的是,从“光明”传递给我的文化基因、在“光明”形成的学习方式和重视体育锻炼的习惯,大大缩短了从中学到大学的熟悉期,使我很快融入了清华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实现“光明”到清华的跨界。

初进清华,树荫庇地、荷塘月色、令我美不胜收;校园之大、设施之全,令我震撼;宗师云集,层次之高,令我仰望。但入学习之后,很快感到一切似曾认识,与母校有相近之处。土木建筑系的新生见面会上,梁思成、陶葆楷等国内土建各专业顶级宗师轮流介绍专业内容。他们的讲话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妙语如珠,其博大深厚之学术造诣、和气诙谐之趣、期盼希望之意,立即令我联想起母校的老师高士模、黄裔、马秀凤、陈宗煜他们,距离感与“压迫感”随之减轻下来。光明的老师与清华的老师本质相通,何其相似。正是在“光明”的“不言而教”氛围中,恩师们的学识、气质、治学对自己在素质上的熏陶,帮助我融入了清华的学习与生活,并且终生受用。 

二是晚自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许多同学的居住与学习条件差,人口多、房子小、灯光暗。母校对此提供教室供毕业班学生复习。我喜欢大家在一起看书那种安静的氛围,所以经常来校自习或北邻母校的“青年会”图书馆看书。在母校的自习经历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作风,对我在清华受益匪浅。清华大学的学业较重,加之学生自我要求较严,所以大家“不用扬鞭自奋蹄”,非常重视对时间的利用。每天晚上,图书馆、各班级的教室等灯火明亮。由于在母校已经养成了上晚自习的的习惯,也就水到渠成的加入了晚自习的队伍。

三是强调锻炼身体。清华的口号是“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每天下午四点半,学校的四处响起音乐,一时间图书馆、教室中人去楼空,操场中满是学生矫健的身影。这和在光明的岁月又何其相似。每天这时候我们争抢着到母校健身房旁的体育器械室借篮球等体育器械,直到六点才意犹未尽地回家。这一习惯,使我适应了清华的生活节奏,形成了健康体魄;并且,学习与运动的交替,促进了学习的高效。

清华相比母校,更注意学生的全面成长,也造就了我人生难得的一段经历。清华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体老师多有在国家队、文艺专业团体的经历,具有很高的水平;并且组织体育代表队和文艺社团,把体育代表队和文艺社团的骨干集中居住,除了上课以外,一切生活、党团活动均由社团管理。我从1965年至1968年,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年代。 我们几个64入学的是社团的小字辈,因而受到高班学长与辅导员的关心与照顾。社团中有些人成为中国今后的风云人物。其中,胡锦涛是当时的团长。“十年动乱”时,属同一观点,常在一起。1968年,高班毕业时,许多学长被分配到边远之处接受再教育。我们几个小学弟却懵懵懂懂不知愁,吵吵着要他们请客。胡锦涛请我们在他的岳母家吃饺子,印象深刻的是放在窗台上的大个儿红彤彤的冻柿子。俱往矣,离开大学后,各奔东西南北,音信皆渺。胡锦涛到团中央任第二书记时,我曾去信。他回信告诉我一些社团熟人的情况,对自己的工作变迁则如以往一样很低调。

我在清华学的是供暖通风空调专业。一九七零年三月,我们一行各系五十余人打包到亚洲最大的抗菌素生产厂“华北制药厂”工作。我被安排在土建维修车间,搬砖、和泥、抡大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三年后,河北省建筑设计院恢复重建,我进入设计行业。八十年代中期曾调入省建委工作。在设计院,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工、教授级高工;1986年起,担任副院长、党委书记职务,兼任暖通空调专业总工。2006年至2016年被本院返聘为专业顾问总。

九十年代后,节能环保成为国策。据统计,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约三分之一,其中暖通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超过5%。因此,本专业以“心系人间冷暖,力行生态文明建设”为理念,在绿色、低碳层面上创新、突破,迅猛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转型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专业。在行业的绿色转型中,行业的学会、协会起到了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我1982就代表河北省参加行业学会、协会,现担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常务理事、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家组成员;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委员会暖通空调资深委员;河北省制冷学会理事长;河北省土建学会暖通空调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河北省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委员会理事长、全国勘察设计建筑优秀工程设计奖(暖通空调)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我走出母校已经弹指五十二年。在自己漫漫人生道路上,无论离开母校多久,也无论走出有多远,始终感觉背后有母校深情的目光。总能感觉到有一根脐带相连,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来自“光明”的温暖和期待,润泽和营养着我的精神世界、鼓舞和激励我在人生大道上前行。

母校已建校一百三十年,绘下了极不平凡、光彩照人的历史长卷:母校的一百三十年,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无以数计的人才;母校的一百三十年,横跨了三个世纪,目睹了上海的历史风雨、世间沧桑,仍然巍峨屹立、益久弥坚;母校的一百三十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从容、大气、睿智、谦逊。极目华夏万里疆域,有几个中学能够如此,光明学子无不为此敬仰、骄傲、兴奋。

现在,当自己年过古稀,慢慢淡出工作和社会活动时,最不能忘记、最不能放下的是少年时代纯真质朴的岁月。我在上海只度过18春秋,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在“光明”的6年。回到上海,对于旧时的情景随着旧时的建筑的消失,不禁茫然若失,但见到“光明”的红墙、绿荫、木质的百叶窗……风采依旧、亲切慈祥地等候着学子的归来,自己的心马上落在实地,禁不住热泪盈眶。我突然意识到,始终充盈在心头的对母校的感激与亲情,正犹如游子对慈母的依恋,是天下最神圣深沉的感情。是啊,与同学们一起聆听老师的教导 ,晚自习的灯光,操场里打球身影的画面已在我的心里升华成一种图腾,一种信仰。我至今响往,那上课的铃声,因为那是母校的深情的呼唤,犹如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催促我去接受新的知识和精神营养;我至今神驰,那晚自习的灯光,因为那是母校期待的目光,恰似母亲温情的的注视,盼望我健康成长,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些最慈爱的时刻、最温暖的情景,是我和每个学子最值得回忆和感到生活如此美好和充满希望的时刻。尤其在母校即将迎来一百三十年华诞的日子,抚今追昔,更觉得在“光明”的时光,对于自己意义的重大和幸福的珍贵!

 祝母校永远年轻!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