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此文为纪念上海电站装备制造建业60周年而作,被收入上海电气《先驱》一书“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为上海电站装备事业披肝沥胆的前辈、昭示所有后来者铭记今天的使命”;为纪念2016年我们从光明中学毕业50周年,作了部分改写,以感谢母校所有教职员工,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的默默奉献。)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母校光明中学度过了六年学习、文革两年的历,工作除了是上海电机厂(我国三大动力基地之一).
回顾40多年与上海电机厂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当了近10年技术工人、30多年电机设计部门工程师,在技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学习“游泳”。讲述第一次上讲台的经历,那是一朵让我建立自信的“小浪花”。
第一次上讲台属于偶然事件。1972年,上海电机厂工具车间对新工人进行一场《机械制图》考试,考试结果让领导及授课讲师大跌眼镜:60多名新工人60%以上不及格;我这个66届高中生(刚从农场上调)也在这拨新工人之内,当时成绩96分,第一名;第二名81分;其余及格的都是刚过及格线。老师傅们议论纷纷,为此,授课讲师受到很大的压力(他是经验丰富的老技术人员,当时被污称为“臭老九”,上课也不能太大声,怕被指责“翘尾巴”;我坐在第一排,也难听清他的讲课声,后边的听课者讲闲话的声响更是“嚣张”,全凭着我在光明中学所获数学、几何基础知识,能“悟”到一点读图的知识)。他向领导推荐我,代他为新工人作一次试卷分析,这就是我“第一次上讲台”。
那是一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我体会到“不及格者”的无奈。其实,大家都是时代的受害者。在我讲课时,“知耻而后勇”的他们,竟然都集中精力、悄然无声地听完我的讲解。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在那黑云压顶、波涛汹涌的年代里,我有上讲台的机会,要感谢当年车间的领导和老师傅们的远见和对我平时的言传身教。是他们给予我最大的肯定、支持和温暖。他们不仅是企业的中坚,也是我生命海洋中的一盏“航标灯”。
第一次上讲台,让我尝到了理论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甜头。光明中学传授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与《机械制图》的视图、投影有很大关联。当年高二年级教“立几”的邓文华老师曾对我和李苹大加赞赏,认为我俩未来“大有前途”!可能我俩画图最认真吧。真感谢老师的鼓励呀!年少时所建立的空间概念,让我终身受益;高三的解析几何对我能成为上海电机厂第一台数控机床的操作兼程序编制也有很大帮助,并为本厂及外单位培养了三位徒弟。
第一次上讲台,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俗话讲:“欲给予他人一杯水,自己应拥有一桶水”,由此产生了恢复高考后,去大学深造的念头。
1982年大学毕业回上海电机厂,当时的总工程师汪耕(他是我国汽轮发电机“双水内冷”技术的首创者和实施者、文革后的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召集我们开座谈会,他第一句话“欢迎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加入我厂知识分子队伍”成为我最大的工作动力。有了第一次上讲台的自信,有了在技术岗位的实践,也有了数不清上讲台的机会。现今,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充实到电站集团来,每年要为到技术部的大学生、研究生上课。能为宏伟的电站事业,付出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一) (二)
(1)1967年在上海豫园:左者周琮,中立者金炜华,右者柴慧珏。
(2)2000年在周琮新居:左周琮,中张树安,右金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