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学的前世今生——1966届高三(1)班高涌健
发布日期:2015-06-24   来源:   作者:

光明中学的前世今生

20156

光明中学,全称上海市光明中学,外文名为“Le Lycée GuangMing ShanghaiShanghai Guangming High School”,创办于1886年。 我校的校训为“文明 朴实 勤学 守纪”。现任校长穆晓炯。

现在的校址,座落在西藏南路181号,由老大楼(三层,1932年建成,法式风格)和新大楼(十六层,1997年峻工)组成,占地63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1818平方米。截至2014年,学校共有22个教学班,近1000余名学生,有特级教师5名、上海市“双名工程”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4名,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2名,高级教师53名,占教师总数的52%。

 

 

本校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为沪上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百年名校。创建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始名“法文书馆”,是法国公董局设立以教授华人法语为主的一所学校,校址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63号)。1911年搬迁至宝昌路(现在的淮海中路)后改名为中法学堂,1946年继改为中法中学,1951年始为现在的上海市光明中学。

 

光明中学的前世

一、关于法租界和法文书馆

光明中学命中注定要与法国政府和法语相干系。上海法租界法语为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1846年,美国政府指派旗昌洋行商人吴利国为第一任驻上海代理领事。1848年12月,又指派另一名旗昌洋行商人祁理蕴任美国驻沪领事。此时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已在苏州河北岸租地造屋,并于1848年通过向上海道台吴健彰交涉,将虹口地区划作美商居留地。于是,法国政府于1847年1月任命敏体尼为驻沪领事,乘船前往上海就任。第二年,敏体尼到上海后,先是让法国商人雷米于1849年年初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亩土地,接着又迫使上海道台麟桂同意将上海县城北门外英租界南面一处土地作为法租界,其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面积约986亩。1861年8月,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借口法国皇家邮船公司为开辟法国至上海的航运业务,要在上海租地造屋,照会恭亲王奕訢,要求将县城外小东门黄浦江一块土地租给皇家邮船公司。时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奕訢怕列强再寻事端,便通知江苏巡抚命上海道台迅速妥为办理。10月30日,上海道台吴煦发布告示,同意将小东门外37亩土地出租给法国商界。

在公共租界当局进行扩界交涉时,法国驻沪领事也积极进行扩展租界的活动。1898年年初,法国驻沪领事白藻泰照会上海道台蔡钧,要求将法租界扩至八仙桥、浦东和吴淞,遭蔡钧断然拒绝。当年7月,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发生,上海民众有17人惨遭法国军队杀害。在解决善后问题交涉中,法方又重提扩界要求。为保全四明公所,四明公所原址在现光明中学淮海东路门的右钭对面(云南南路以东,淮海中路以南位置,是浙江宁波人的同乡会馆)。江苏布政使聂缉椝、上海道台蔡钧原则同意扩界要求,于1899年6月议妥扩展的界址,北至北长浜(今延安东路西段),西至顾家宅、关帝庙(今重庆南路),南至打铁浜、晏公庙、丁公桥(今西门路、自忠路),东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新扩面积1112亩,法租界总面积达到2135亩。

 

当时的法租界范围是原上海市的卢湾区和徐汇区境内,以及现在黄浦区的金陵东路和中山东二路区域

1848(道光廿八年) 法国开设领事馆。最初设于洋泾浜教会所有的建筑物内。

 

上图大楼是法国邮船公司大楼,三层楼房是法国领事馆

 

 

法国领事馆于1854年迁至外滩公馆马路口(今金陵路),1987被拆除,现址为金陵中学。

1849(道光廿九年) 法租界成立。为英租界与县城之间的土地。 耶稣会在教堂内开设读经班,翌年圣依纳爵公学(徐汇公学)开学。1927年改徐汇公学,即今徐汇中学。

1860年,法租界成立后,法租界筑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由于在华的法国人却不会中文,当时懂得法语的中国人也没有,语言交流极其困难,法国领事馆很难在上海开展工作,迫切需要大量懂得法语的中方人材。

于是,1886年,当时的公董局从慈善救济费中抽出600两白银,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63号)开设法文书馆,同年2月26日开学,第一期招生100名,专授法文。夜间附设补习科一个班,专授法租界执勤各巡捕以初级法语。所有学生一概免去学杂费,书籍也由学校免费发给学生。(上海地方志:法文书馆开办于光绪十二年五月初五,也就是1886年6月6日)

第一批学生78人,都为天主教徒。萨坡赛、莫里斯为董事及梁沈德神父组成监管学校委员会,由天主教耶稣会神父管理校务。1909年4月,专由天主教主母会(玛利亚会)修士接办学校。

这也就是光明中学的“最”前世。

 

1865年的法国公董局,现为黄浦区公安局(1901年后搬迁到现汾阳路70号)

 

二、“法兵炮台”

1975年,金陵东路西藏南路西北转角的光明中学人防工地,地下数米处被挖出一门铁炮,长2.3米,前膛口径11.5厘米,后膛最大口径41厘米。炮身上铸有“平夷靖寇将军”炮名,还铸有“两江总督梁章钜巡抚江苏全省牛鉴提督江南全省军门陈化成督造”,以及铸造日期“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吉日”,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枚直径约11厘米的铁弹子,这就是炮弹。

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英军已经攻占了定海、镇海和宁波,为了防止英军进一步攻掠上海,清政府即在吴淞口设立炮台。

由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同年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陈化成调任江南水师提督。6月13日,两江总督伊里布至吴淞口,会同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等部署上海防务到任后的陈化成立即在上海设立火药局铸造火炮,着手扩建吴淞炮台,加强兵防,这批炮原本是陈化成督造的用以抵御外侮、打击流寇的,所以被叫作“平夷靖寇将军”。不过,这门炮应该被安置在吴淞口炮台或沿黄浦江的什么地方才对,此类炮的最大射程一般在300米以内,而光明中学距黄浦江的直线距离约1500米,根本不在射程内,英军是从上海县城东北的吴淞口进黄浦江侵犯上海的,而光明中学则在上海县城的西北,把这门炮理解为“以抗击从西北面进犯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极有可能是当时由于小刀会武装起义,占领了上海县城,在文庙(旧文庙)设置总指挥部,城北指挥部设于豫园内的点春堂,加之太平军欲攻进入上海。清军很有可能是为了对抗太平军而设立在今天光明中学地域设立炮台的。

1855年1月6日晨,法军4000人会同清军一部大举进攻上海县城北门。法军炮火将城墙打开一个缺口,并250人入城。小刀会义军在潘启亮率领下反击,当场毙伤法军40余人、清军500余人。战至中午,法军和清军被迫撤走。法军的炮火能将北门城墙炸开一个缺口的,只有在铁炮出土处(泥城浜与洋泾浜交汇处),也就是今天的金陵东路西藏南路处的大炮,才能充分发挥300米发内的有效射程之内。

显然,法租界在西界建了多个炮兵阵地,至少安放了9门火炮之多,光明中学出土的“平夷靖寇将军炮”就是其中的一门,在许多历史地图和著作中,今光明中学处就叫“法兵炮台”。法兵炮台的设置,并非陈化成将军初衷是“平夷”,而用作打击小刀会的可能为最大。

 

三、中法中学

中法中学法语全称是“ Ecole Municipale Franco-Chinoise。1911年,法文书馆改名为中法学堂,学校实行法国学制,由于校舍不敷使用等原因,搬迁到宝昌路(今淮海中路,也就是“法兵炮台”处。)迁移至宝昌路(今淮海中路)。1913 年(民国二年)5月15日又落户在明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自建的三层校舍内,建筑整体呈“Ⅱ”形。中法学堂教学分高中、初中、高小、初小四级,高小和初小每日均上国文、法文各三课时;初中每日上国文一课时外,其余五课时的课程均以法文上课;高中学科与法国国内中学完全一致。按现在流行的教育宗旨是“学为所用”,中法学堂培养的人材为社会所用,为法国在华人员的利益所用。中法学堂也就事实上成为了培养医生、白领职员和“租界干部”的摇篮。                                                 

 

敏体尼萌路(西藏南路)的中法学堂。

 

1923年,又在原教学楼的东翼增建了与原建筑对称的三层楼房,围墙内是大操场,操场内可容一个小型足球场,操场四周设田径跑道和体操设施。这幢三层砖混结构的教学大楼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725平方米,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山”字形内廊式平面布局。建筑外墙为清水黄砖墙,白石灰勾缝。立面以竖向线条为主,分层装饰白色腰线,庄重简洁。此外还设特别班,专为具备中学资格、汉语清顺畅达、有志于补习法文的青年而设,每天上国文一课时,法文五课时。学生毕业后可在法商洋行等谋职,优秀学生派赴法国深造。学校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华人子女入洋学堂读书。该校设施中最具特色的是在总务室的法国母钟控制每一教室的子钟,在当时堪称一绝。

当时,一般学堂的每学期学费是流通币30元,而中法学堂只收20元。而且还有一项规定,学生入学后,如学期考试成绩是班里名次第一、二者,就可免交下学期的学费。这对家庭贫寒的子弟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中法学堂毕业生以他们出色的法语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当时法租界各机构服务确实享有良好声誉。如有人说这个青年是中法学堂毕业的,周围的人就会表现出既赞赏又尊重的神色。所以毋庸讳言,归根到底直白地说,中法学堂的办学目的基本上就是为了“法租界”的利益,实现了当初开办“法文书馆”的初衷。中法学堂的开办,主要是为了解决租界殖民当局与当地中国人的沟通问题。

当时,中法学堂校长的中文名字曾有人译作“樊尚”修士(Frère Vincent),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是法籍修士。

学校里总的主持者则是一位副校长的法籍修士,叫高恩泽修士(Frère Ange),他给学生的直觉是一位大忙人,学堂里中楼底层过道北侧有一小间是“小卖部”,为学生提供簿本、考试用纸和钢笔尖等文具,也出售一些法语辅导书,如《法语动词变位》等工具书籍,这个小卖部就一直由高恩泽先生管着。在课间休息时间,就可看到他在那里忙碌着,老师们粉笔用完了,就到那里去领,高先生还主管学生的“童子军”。他给学生们讲作文课,他对学生有个规定:即每周要交给他一篇作文,或者按一定格式拟写一封信,用打字机打好交给他,这是一项硬作业。作文的法语为“Composition”,而这个法语单词也可理解为“考试”,所以有人说在中法“每周要考试”,所谓“周考”,似乎也有所据。

 

中法学堂的童子军证章

中法学堂对外虽称有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但实质与法国及其殖民地的学校一样,分小班、中班、超班等。在中法学堂国文课用的教材,中班是《古文观止》,超班是《东莱博议》,这两部经典著作分配于中班和超班真是相得益彰,前者是国文范文选读,后者是通过博议《左传》,让学生学会写作方法及技巧,对学生学习国文得益匪浅。

中法学堂(中法中学)第一个特殊的表现是其强烈的宗教背景。从1886到1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