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50周年纪念册
2012年5月
毕业照名单
前排左起:顾明霞、奚萍瑩、陈忆秋、王子文、杨德俊、王银生、卢崇容、赵宛华、
二排左起:沈仲智、
三排左起:陶谦伟、盛伯良、仇关根、黄群声、楼鹤宝、邹森锠、李 青、徐炳忠、汪国平、夏孝槱、赵关忠
四排左起:翁耀宗、戴福玲、顾忠雷、胡世礼、徐恩平、周展雄、徐东昇、张有富、姚观铨、沈永林、江智耀、郑良元
五排左起:莊军亮、郑伟良、吴惠珊、翁志勋、刘元芳、王汉民、杨宏钧、王建华、陈小隆、臧威宜、廖博真
目 录
一、母校回忆
1、母校光明中学理工班成功的教学试验
——62届理工班高二(7)班学习和成长记实
2、理工班教学生活的追忆 赵宛华
二、人生故事
3、从母校理工班高二(7)班飞出来的世界级生物芯片专家
——杨宏钧同学成长之路
4、从优秀班长走向优秀中学校长
——翁志勋同学事迹介绍
5、“光明”给我的前程洒下了一片光明! 汪国平
6、人生也似“考试” 顾忠雷
7、此心光明 不尽感言 刘元芳
8、年少的记忆 一生的骄傲 陶谦伟
三、感怀随笔
9、杨宏鈞几次来信集萃
10、毕业五十周年庆典抒怀 唐月青
四、50周年纪念筹备花絮
附件1:上海市光明中学62届高二(7)基本情况
附件2:上海市光明中学62届高二(7)班通讯录
一、母校回忆
1、母校光明中学理工班成功的教学试验
——62届理工班高二(7)班学习和成长记实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狂热的大跃进稍呈退势,上海教育界志士仁人努力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上海市安排少数条件较好的中学开办二年制的理工班,开展文理分科制的教学试验,为国家加快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母校光明中学参加这次试验活动,从1960年入学的高中新生中根据入学考试成绩大体分了一部分数理化成绩稍好一些学生组成了2个班,即62届理工班高二(7)、(8)班。如今50年过去了,作为参与试验的学生方,非常想了解官方对这次试验的评价。执笔者进行了资料查阅,上一轮上海市普教志编写任务至今未能完成,失去了最有可能、最重要的资料来源,查阅了黄浦志、光明中学网站等,没有相应的文字记载,查阅上海通志教育卷,仅有“20所中学试行高中二年文理分科制,……文理分科制试验到1962年学生毕业止”的简单语句,没有具体的记载。于是知道理工班是50年前发生的空前绝后的一次试验,但也是悄然无声的一次试验。母校这次教学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功,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母校的领导和教师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和精力,并寄予了很高期望,理工班的学生都作了努力,是最大的受惠者,每个人以后的人生成长和事业成功无不得益于这段不算太长而有些特殊的学习生活。基于对母校
一、理工班的师资配备
由于当时中学实行就近入学原则,位于普通居住区中光明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一般平民家庭,有不少学生家境比较贫苦。理工班分班也未经过刻意的挑选,理工班学生与三年制的学生没有明显差别,如果一定说有的话,可能是理工班一部分学生年龄稍小一些,入学时有十几位学生还可以戴红领巾,年龄最小的两位女同学1947年出生,可以戴到高二第二学期。生源很普通的理工班学生要在2年时间内完成数理化、语文、外语等课程的3年教学任务,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要在剧烈的高考竞争上不处于劣势,对学校、对教师都实在是很大考验,对学生也是很大考验。母校领导为理工班配备了以优秀青年教师为主、优秀中老年教师为辅的教师班子,把最有创新能力的师资和教学功底深厚的师资组合在一起,为理工班提供一个强有力、当时属一流的师资支撑。这是学校保证理工班的教学质量、确保试验成功的关键措施。离开母校50年中,我们见识过了许多教师,有了比较后,才深切体会到理工班教师们负责、认真、敬业、奉献的精神,及他们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可贵的创新精神。当时在学校时是体会很不够的,下面对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代表作些情景式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