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届高三(7)班50周年返校日纪实(曹声宏)
发布日期:2011-07-20   来源:   作者:

初春的早晨还带着一丝凉意。远眺熟悉的城廓,一片雾蒙蒙,仿佛披上了一层薄薄的婚纱,感到一种特别的清新动人。

很久没有在早高峰的人流中赶点了。我好不容易才等上一辆451公交车,拥堵和车厢的振动使人很快就进入了闭目养神的状态,也不知经过了多少站,终于到了下车的时候了。落地的一瞬间,仰望东方,已是阳光耀眼。“啊,好一个晴朗的艳阳天!”
       
跨入校门,一眼就望到新大楼外墙的红色电子显示屏上,不时的闪现出:“热烈欢迎六一届高三(七)班返校日活动”。心情也一下子亢奋起来了,我加快了脚步,迫不及待地赶到新大楼二楼会议室时,屋内已到了许多同学。房间宽敞、明亮,中间一张很大的会议桌,四周全是围绕着的沙发椅。凝神间,一张似曾熟识的脸映入了眼帘:那位站着和人握手、说话的,不就是我们等待已久的刘克君同学吗?一位50年未见的老同学。我上前,也加入了等待“接见”的行列。为了这次聚会,她特地昨天从武汉赶来。回味着一双双相隔半个世纪的握手,能不感慨激动吗?

靠门的西墙下半部二行排列整齐的美术字写着:“光明中学高三(七)班联谊会2011.2.22这是光明校友会办公室昨天就组织赶制出来的。为了做好接待工作,张翌鸣同学今天又是第一个到校,准备接迎和签到。负责准备交换礼品的万桂华同学,一大早就先到四川路邮政总局领取预订的一、二、三等邮件奖品,再急匆匆地赶到会场。董福田同学早上先赶到花店,领取一星期前预定的四十支鲜花,并赶在第一批同学之前到来,准备一天活动的录像。高维明同学准备了一批老照片和一些我们那个年代的老歌,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像双翼的神马”、“我们走在大路上”及专用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毛主席的诗词歌曲——“蝶恋花”等,因会场没有音响设备,同学们没能享受到这种“情景交融、回到从前”的身临其境的体验,但我们还是作了精心准备的。

十点,会议正式开始。上午的中心议题是两个:

一、欢迎你,刘克君同学!

二、“五十年颂”。专请光明中学现任校长穆晓炯老师作主题发言。
       
按照惯例,我们首先请刘克君同学自我介绍。“多次的转省工作调动,使我和同学们失去了联系”。当年,她婷婷玉立,两根又黑、又粗、又长的大辫子特别的醒目。今天,从容的、带着笑容的脸,还保留着青春的活力。岁月的沧桑让她染上了一头庄重、令人难忘的银发,精神还是那样的闪烁。当有人问:“朱丽敏!你是怎样找到她的?”朱把从先找到她在上海的妹妹,再最终找到她的经过有声有色地汇报给大家后,同学们以掌声对她表示感谢和赞赏。整个会场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刘克君还对大家说:“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名片。”一边给大家分发由她亲自打印的通讯地址、电话的小纸条,还亲切地对大家说:“今后,大家有机会到武汉来,找我!”一句真诚、直白、热情的邀请,深深地播撒到每个人心里。

为了今天,还有多少个不易啊!已经很少出门的袁秀兰同学,因行动不便,已多次婉拒同学聚会活动,今天聚会她很早就被她丈夫用轮椅推进会场。这场半个世纪的握手和问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啊!特别要提一下的是,我们的方百川同学,在这么多次同学碰头中,他唯一在2007年刚找到夏克定同学时,破例中途出席了两个多小时。为了参加这次聚会,前一天他专门试走了一遍,熟悉路线,考验自己的体力。虽在常人来说走路不算什么,但对他来说,这份同学情,在到场握手和凝视的一瞬间,似曾闪现的晶莹,给就在现场的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难忘一幕。再说刘克君和夏克定同学,初到光明中学时,他们曾互为“同桌的你”,这次相遇,在地域上来说中间跨越了一个太平洋:一个在武汉,一个在美国。为了使他们也能相见,夏克定回美国前,我们定在222(星期二),学校的相关工作容易配合。另外,正式上课之时,也便于我们重温学生时代的生活,再来体验一次新光明的环境。我是在第一时间,把最新一版的通讯录打印稿,给校友会的曹斌老师。不一会,她就使我们到校的每位同学有了一份清晰的复印件。在会务其他方面:午餐、茶水、拍照、会场、电脑投影仪、电子屏幕显示、会场的设计制作,都凝聚了母校的慷慨,亲切和关爱。
        
十点四十七分,穆校长来到会议室,作了亲切感人的主题演讲。他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校庆和每个年级50周年庆的活动介绍;

(二)光明50年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巨大变化;

(三)强调了光明立足的根本——教育内涵的传承、发扬光大的问题:
       
从生源的的全市招考,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考评、激励机制的科学化、制度化保障上,特别提倡奉献精神,强调责任心比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同时组织开放式的教育资源优化,师生的国际交流。最后穆校长殷切希望大家有什么要求和好的思路,建议给学校留下来,必要时“请你们来,对同学们讲一讲。”这是一篇带哲理性的、精彩的教改工作发言,已经收到的实际成果更是令大家耳目一新,一阵热烈的长时间的掌声,表达了对这50年巨大成就的肯定,对一代代光明人共同努力的赞许,也祝福“光明”的未来更光明!

上午的会议在十一点二十分结束。一小时的午休安排两件事:请穆校长和曹斌老师一起和同学们合影留念、午餐。地下室的食堂大厅明亮宽敞,我们被安排在教师窗口排队。又一次体验集体生活的秩序和效率。大厅的桌椅南北向,固定连地的整齐排列着。每个人一个长方形的不锈钢连体组合碗,饭菜全在一张规范划一的盘内。这种在人流、物流集约化的硬件环境中用餐,比起50年前,记忆中的中午走廊上放的一格格蒸饭、菜的笼屉的繁忙景象相比,显得平静有序外,更体现了效率和速度、时间和空间的优化。

下午的活动有四个议程:

一、老照片重温师生情义;
        
二、交换礼品;

三、王宗锦——七班怀念你!

四、沉痛悼念我们的团支书——肖汉英同学。

投影仪大屏幕上一开始就展现了我们的毕业照片。同学们认自己、认同学、认老师......笑谈当年印象深刻的往事,倍感亲切!
        
“交换礼品”是我们中学时代的元旦活动之一。原定每人交10元钱,请原上海市邮政总局的邮务总监,高级邮政师万桂华负责组织:一、二、三等(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余下全是三等奖)邮品,做好每人一对编号,由现场选出的人员摸号确定:一二等奖人选。会议一开始,万桂华同学就宣布:“今天的礼品钱不收了,我请大家!”同学们报之以掌声感谢。这也是“七班精神”之一。一贯以语言幽默见长的“茅厂长”紧接着说了一句:“应该向王丰祺同学学习,上一次同学聚会,是他用自己的钱请大家的。”是呀,七班确有一批默默地出钱、出力的“无名英雄”呀,从九四年到现在,七班全班规模的聚会,几乎没有一次是“AA制”的。我记忆中,无论于私于公,七班人心目中公认的开心果——茅强华同学,实际上就是一位出钱最多、埋单次数最多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能看到我们七班“无私奉献、欢乐大家”的缩影。其他:邵幼娟、郭豫祯、曹言悌、高伟庸、周建民、高维明、冯荣华、董福田及最后几年找到并积极参与的谢一雷、夏克定、吕荣梁等,在他们的身上不都体现这种“乐于奉献”的风格吗?

因为有人说:“通讯录谁打的?怎么那么多错?要罚!”我站起来承认:“是我打的,核对是董福田!”我们两人同时表态认罚。一首蒋中伟老师在高中教我们的俄文歌曲《在农庄》,让我和邵幼娟即兴合唱这首著名歌曲,董福田以“不会”逃过了一劫。邵幼娟以优美流畅的女声伴唱,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并随即摸出了第一个二等奖,奖品被陆荣清庆幸荣获。邵幼娟也同时得了一个唱歌二等奖,不过她自己很快就把这个来之不易的二等奖,变成了“曾经拥有”,转送给“找到刘克君有功”的朱丽敏手中。最后,我提议:“一等奖不摸了,直接奖给今天最重要的客人刘克君同学”,大家目光注视一刻,掌声四起,一致通过!当万桂华同学将一等奖邮册送给刘克君的同时,大家也欣然接到了万桂华珍贵的爱心馈赠:全部三等奖发出……

屏幕上不时地打出我们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照片:谢绳甫、邢文钧,特别是陈素珍老师,她用科学的、简单化原理把化学课讲活了;她对我们每个同学的了解和对大家以后的专业选择、影响远远超过了和我们相处的岁月。七班五十年的历史告诉人们:她是一位值得大家敬重,了不起的好老师。辛桂成老师的学识、真挚和幽默,赢得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高仕模老师的语文、罗静宜老师的物理,均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出类拔萃。

当屏幕上打出王宗锦同学和夏克定同学去年十月在北京相聚时的大照片,夏克定把王宗锦同学已于一个星期前(215)在北京病逝的不幸消息告诉了大家,终年67岁。在一片唏嘘的惋惜声中,夏克定又对着画面,详告了他在北京见到王的最后一面情景……王宗锦,记忆中的他:乐观、幽默、很有个性。翻开当年老师对他写的评语,是极具个性化的:“思想比较畅开,有意见就提,学习比较认真,思考问题也还深入,能灵活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劳动积极主动,能埋头苦干”。他——是我们班当年的“篮球王子”,他出神入化的过篮假动作,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不仅屡屡有效,而且赏心悦目。他是七班的“骄傲”,如同当年高维明的的笛子独奏,顾佩琳优雅的钢笔书法,都同属“七班一绝”。从来没有可比的场合,也从来没有谁可以与之相比的。王宗锦同学是不久前才被找到的,工作在郑州,是全省有名的农药学专家。现在他走了,又走得那么的急。今天我们这么多同学在一起,用这样的形式来纪念他,寄托我们的哀思:“王宗锦,一路走好,七班永远怀念你”。

夏克定同学带来的第二张投影照片中,我们看到了五十多年前中途改上体校的查青同学,共同庆幸我们的队伍一天天在扩大。

当肖汉英同学的大幅黑白照片显示在屏幕上时,我们下午活动的最后一个重要话题开始了。屋内的空气也显得凝重起来。起因是缘于梳头不小心,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像撕裂,被其嫂19次举报为“刻骨仇恨”,无限上纲。1970625被捕,1971625遇难,19787月平反。嫂子因大义灭亲有功,奖励农村户口改为城市户口。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已去世多年,肖汉英没有成家,哥嫂又是这付样子。四十年来,这是第一次正式的追悼会,终年三十一岁。平反后,母亲当时为她在苏州凤凰山买了一块墓地,墓里没有遗骨,放的全是从小到大的各种奖状、照片、证书。她是班上品学兼优的同学,毕业评语也是相当高的:“班团支书,关心同学,能以身作则,责任心很强。”在肃穆的气氛中,朗读了柳志慎、郭豫祯同学写的两篇祭文。她是我们值得尊敬、深受同学们爱戴的好同学,好支书!仰望高挂的、带着微笑的遗像,最后,每人手持一朵鲜花,排队依秩到遗像前:敬献、默哀、鞠躬。她活在鲜花丛中,她永远活在我们心里。至此,大会宣布结束。

今天是毕业五十周年返校日,很多同学主动留下,说:“今天我们都是值日生”。房间整理完毕,我把钥匙交还给曹斌老师,同学们互相道别,离开了学校。按照活动全程录像的设计要求,我和董福田同学又把学校门口宣传栏内的“光明校史”和五十年前七班毕业时的教室(老光明三楼东侧,中间靠楼梯口的那一间)录了一遍。看见很多班级已锁门放学了。我突然想起,一位将五十年前的“礼品交换”变成五十年后“礼品馈赠”的万桂华同学,今天是否被遗忘了,独独缺了他的一份礼品呢?作为礼尚往来,他理应得到大家的礼品回馈——“七班爱心风格奖”献给他。请记住这不同寻常的一刻,并以此文献给万桂华同学,这是迟到的奖励,作为主持人的疏忽,代表大家表示感谢的同时,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 

天边的太阳还是那样的耀眼,却已是悄悄西斜的夕阳了。五十年了,我们又一同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2011年6月29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