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光明中学!(67届 周如雯)
发布日期:2011-05-09   来源:   作者:

在近期的《光明之友》上看到了66届高三生祝天泽的文章,很受感染。我也很关注66届初三生郭红解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几乎每次都必细读。其实私底下,我们这些曾经的光明学子都爱好舞文弄墨,特别是近年来,年岁都几近花甲,事业上逐退向二线,有怀旧之心情、有时光之空隙可以写上些什么,借助网邮或聚会进行传阅,也成了人生的一大乐事。

我时常在心底由衷地感谢光明中学,因为光明中学给了我们很多很多······。

光明中学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同学中有的成了市政府的“笔杆子”,有的成了新闻战线的资深编撰人,就是像我这样在光明求学时文科排不上号的,走上社会后,无论在农场的艰苦岁月里,还是在现在的科技社团中,我的写作能力还是得到大家一致公认的。工作中的撰写经验总结、科技论文、调研报告、文集编撰对我来说纵然是驾轻就熟的,劳作之余还常常地写些杂文、小诗,抒发一下内心的感慨,阐述一番自我的认知,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光明中学使我们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很久以来,同学聚会都会互相交流近期的读书体会,记得那年余华的《兄弟》刚出版,捷足先登的同学在聚会中为大家解读此书,好不容易相聚的同学,一顿饭的功夫都在谈读书,这样的聚会也只有光明的同学才有。由于中学时我曾被安排在学校图书馆劳动,从那一高一矮的两位女老师处学习到了旧书整修、新书归档的技能。现在,我家的书房是井然有序的,书橱更是条目清晰的。我常喜欢泡上一杯香茗静坐在书房里,在自题的木雕匾额下尽情博览,充实了自己的智库。

光明中学教给了我们健身的本领。光明的课余活动,篮球是我们的最爱;我们几个还跟着王文翰老师打拳舞剑;到了冬天,学校组织的“看谁先跑到北京”的长跑活动,促使我们每天清晨活跃在学校附近的人民广场上。同学中,居然有人在美国定居初期,靠着当年练过“串拳”的基底当上了教太极拳的师傅;有位曾经的初中女篮队长,在自己的花园别墅中架起了篮球架,那次与亲家、女婿一起比原地投篮,“光明的女篮队长”以“十投九中“的成绩大胜曾经的“八一男队”和某重大企业男队的“队员”,可见篮球基础的扎实;人生一路走来,同事、朋友都说我身体好,好在精力旺盛、好在不畏困苦。我心里很明白,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年月的我们,就是靠着当年学会的健身本领,造就了自己的健康。

光明中学引导了我们的志向和志趣。我们在校时,作为重点中学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体育运动之外,学校还举办了很多兴趣小组:书法、绘图、民乐、唱歌等等。我们班上就有因参加兴趣小组,在石叔良老师指导启蒙后成长为终身画家的,在彩云之南的那座艺术殿堂里,副院长版画家是我班同学,著名的国画家、教授也是我班同学。学校还十分致力于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光明的同学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志向,以致能抵御十年动乱的浊浪、经受上山下乡的艰苦磨练,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恢复高考的春风中,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将失去的时间抢了回来,奠定了自己的成就。

光明中学带给我们这生最恒久的友情。大多数人都会说,同学的友情是最真诚的,中学同学的友情又是其中最纯洁的。我时常反思,为什么我们这些光明同学多时不见,却不会如隔三秋、寞然生疏?为什么我们这些光明同学每每聚会,谈的可能还是相似的老话题,却依然是争相发言、交谈甚欢?除了以上众所周知的因素,光明中学规范的、全方位的教育使我们秉性相近、情趣相投、品位相当。为此,同学间亲如兄弟姐妹,有难大家倾情相帮;同学间情同至爱亲人,心有灵犀、默然相契。四十多年了,从十几岁的少不更事到如今洞察世事的资深,我们一起慢慢变老,我时常为有这些光明的同学骄傲!真幸运有了这份珍贵的友情,滋润了自己的人生。

感谢光明中学,这一切宝贵的财富都是您给我们的,而且受益终身!再次感谢您,光明中学!

 

                                                                           2011年4月1日

    

 

           

 

 

周如雯与香港董特首夫人董赵洪娉女士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