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虽去 风范永存忆吴德琛老师二三事(中法校友 徐明)
发布日期:2011-04-14   来源:   作者:

噩耗传来,吴德琛老师因患肝癌医治无效,于201137日凌晨1许与世长辞了。我与老师是在成立校友会后于京相识的,迄今近20年。1992年光明中学校友会北京分会成立,老师即被大家推选为第一任会长。在任会长的17年期间,他极富成效地承担各项琐务:收集、整理并及时调整、印发含170位左右的《校友通讯录》;在学校将校刊送寄北京校友前,他是校刊的中转分发人;每次聚会后辨认、分发所拍摄的照片等。由此深得各位校友的爱戴和敬重。在2008年卸任会长一职后,仍被一致推举为名誉会长。对于校友会工作,他在生前幽默地有过一番描述:“担任校友会的工作是个苦差事,没有任何权利,费神费力,经济方面还要有所付出,一般都是不愿意插手的。……别的岗位需要竞争方能上岗,校友会的岗位则相反,三请诸葛亮后,推却的人多,主动承担的少。”老师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只有奉献,而无索取”地干着。笔者作为原中法中学校友会西联系人之一(另一人为君桢),与之过从相对较密。此时此刻,理智和感情都敦促我,一定要写点东西以示悼念。

上海解放后半年,我在中法中学念高三下,是年成立了第一届学生会,我与马文卿、君桢等同学在学生会工作(马为主席),并代表学生会参加校务委员会工作。19501月下旬毕业即投笔从戎参了军。而老师于是年2月下旬来校任教,一前一后与其失之交臂,没有相遇。1994年暑假期间,突获周秀骥校友(19507月高中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告知,要我参加欢迎来京的上海光明中学校长柴志洪等人,方知北京有校友会分会一事。我参加了在北京理工大学餐厅为欢迎柴校长的宴请,活动由北京分会吴会长主持。自此认识了吴会长及其夫人,并与相隔近半个世纪的体育老师徐导群,马文卿、君桢等老同学相遇,真是百感交集,激动万分。

从与吴老师接触起,慢慢得知他原是上海交大地下党党员,1950年受党派遣至中法中学负责党务和政治思想工作,至1954年调京,在光明中学执教4年多。1957年在国家经委交通局因言获罪,发配北大荒劳改。1978年在中共中央55号文件昭示下,又经过一番波折,终于落实政策,由新疆调回北京。由此在我脑海中就对他产生了一分敬意。最近拜读老师生前用血泪写就的长达三四万字的《炼狱余生》详细倾诉了在北大荒三年多期间,亲身经历的种种屈辱、饥饿和寒冻的悲惨情景,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由此对他坎坷的一生有了更详尽更深刻的了解。他出于善意帮党整风,却中了“阴谋”计,人一生中的最佳年华,一个大学土建系的学生,就这样经历了蹉跎岁月。待到恢复做人尊严之时,已是一个半百老人。这是老师本人和家庭的悲剧,知识分子的悲剧,民族的悲剧,党的悲剧。

通过2006年和2010年的两次聚会,亲身体验老师在校友中的声望,并加深个人对他的崇敬之情。20061028光明中学举行校庆120周年纪念,1031五十年代部分师生举行校友座谈,参加者有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的老师、同学约70位。座谈于上午10时许开始,由马文卿主持,在众多与会者的发言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位女校友,她称老师是解放后上级党派来学校的第一名共产党员,赞扬老师做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称他为我们的“党代表”、“洪常青”,她的发言代表了所有到会者的心声。老师则谦虚地表示,自已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做了一个党员应做的工作,对于“党代表”的称谓实不敢当。我在听取这些发言时,联想起个人在1954年入党前后,革命前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年代,党务工作者的一言一行,在群众心目中,简直就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老师作为这个光荣团队中的一员,是当之无愧的。老师在光明中学执教虽然只有短短四年多时间,但却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也让我与大家一起,感同身受,补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课。

20109月吴老师和笔者均赴上海参观世博会。921上海校友会马文卿等校友为欢迎吴老师,组织五十年代的老校友于金陵东路(广西路口)某餐馆相聚,笔者应邀添陪末座,共约40人参加,在座还有数位老师和历任校长。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不少老校友均回顾了数十年来母校和老师们对这些莘莘学子谆谆教诲,深切感谢老师们对花朵付出的心血。我也常在想,吴老师一介布衣,无权无势,何以每次南下总能吸引那么多人的眼球,愿意与之相见呢?那只能说是因吴老师的人品、师德、令众人内心由衷发出的敬意使然,在光明史上恐似尚无第二人能有如此厚遇。吴老师聪明好学,且记忆力极强,晚年还学拼音,玩电脑,又深钻摄影技巧,水平颇高。席间,他一边与大家聊天,一边与马文卿等校友积极张罗,还不停地拍摄难以数计的难忘的镜头(几乎每人都有特写镜头)。席间他精神矍铄,身手矫健,并未显现任何病灶。分手时大家依依不舍,毕竟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情厚谊啊!但大家均未料到,这次分手竟是诀别,再也无从与吴老师相约再见矣!

201010月吴老师与我先后返京,通过几次电话,他还将在沪拍的照片寄给大家。孰料11月底就闻知吴老师因身体不适住院,开始并未认为得的是绝症,总期望假以时日,通过治疗得以好转,但传来的却是相反的信息。春节前夕,他出院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26(初四)病情加重重返医院。继214下午陶晓峰、林彩霞代表光明中学北京校友去探视后,我于217下午也去探望,首先代表在北京中法老校友向其表示慰问,并说明谢君桢、朱根华暂时不能前来探视的原因,他表示理解,还说他们两人住得远,请转告不必前来。他还向我表达对已97高龄的吴仁勇老学长的关怀,我告以吴老身体十分健康他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当再次提及去年1221日上午陶晓峰、林彩霞、朱根华和我曾代表大家去看望吴老时,他笑笑表示赞许,我还劝说吴老师,以他坎坷一生的经历什么风浪没有遇到过,这次力争战胜病魔,出院后再办一次小型会相聚,以示庆贺,对此他却未置可否。吴老师对生死看得甚是达观,表示已年过八旬,死而无憾。我意识到他恐也自知在却难逃,对此不免心中隐隐作痛。这次探视,他神智清醒,交谈半个多小时,握手告别时,请他安心养病,下次再去看他。3月初,约人民日报社的朱根华校友拟第二次去探视,5日下午柴嫣君电告,吴老师已神智不清,处于昏迷状态,嘱勿去。37上午9时半时,接林彩霞电告,吴老师于凌晨1时许撒手人寰的噩耗,下午接陶晓峰电话通知,于11日上午9时在肿瘤医院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是日上午约7080人参加,其中有中法老校友5人:朱根华、严烈民、王忠桓、宋宝畅、徐明。光明中学北京校友敬送的挽联由朱根华撰写,表达了大家的心声:

上联:战于地下屡遭惊险终获光明生有幸

下联:蒙冤京城受尽屈辱后还清白死无憾

横批:虽死犹生

秃笔难以言深情。

吴德琛老师,安息吧!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