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同窗情 老来更珍惜
发布日期:2011-01-14   来源:   作者:

——记光明中学1962届高三(2)班一次同学聚会

董释伦

 

    20101010日上午,秋阳清丽。上海光明中学1962届高三(2)班25位校友欢聚在南京东路七重天宾馆7楼老上海餐厅。为了出席这次盼望已久的聚会,远在四川成都的陈宣德,国庆节一过,就偕夫人坐火车赶到上海;在安徽合肥的胡时胜和在江苏南京的吴奇三,都提前来到上海;在合肥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的王孔嘉,特地将从上海飞赴北京的时间由10日下午延期到晚上;在福建福州中铝瑞闽铝板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作的戴玲宝,当时正在江苏镇江开会,接着将去四川成都参加一个会议,为此她果断调整赴川的日程;在浙江杭州的周丽娟、严国海和吴士英,一早就从家中出发乘火车赶赴聚会场所;居住在上海的同学和老师,也都兴致勃勃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做着准备工作,有的在宾馆大门口迎候。

    时近十时,同学们纷至沓来,餐厅里只听见“你好!”“你比以前胖了!”“你越来越年轻了!”等等问候声、赞叹声此起彼伏,有的紧紧地握手,有的激动地拥抱。尤其是,当阔别40多年的陈宣德、胡时胜和吴奇三第一次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问他们:“你猜猜,我叫什么名字?”有的猜对了,引来一阵掌声;有的猜不出,引来一阵哄笑。岁月不饶人啊,40多年前的青年人,如今都是两鬓苍苍的花甲老人了,怎么会看一眼就认得出来呢!之后,大家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地畅叙别后之情,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主持人一一邀请陈宣德、胡时胜和吴奇三说说他们离开光明中学后的经历。陈宣德当年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工作,曾任统装车间主任,为研制我国新一代战机作出了贡献;胡时胜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时,正值“文革”初期,他被下放到铁道建设基层单位十多年,“文革”后回到中国科大任教,现在是该校力学系博士生导师;吴奇三从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体校工作。三位同学的介绍虽然各有千秋,但都是我们这一代人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接着,陈俊璞介绍了他是如何千方百计通过网络检索、打电话等方式找到失去联系的陈宣德、胡时胜和吴奇三的。他所讲述的曲折故事和风趣往事,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当年在上海体育学院学习、曾到光明中学体育教研组实习、教过我们班的尹格兰老师,也愉快地应邀出席了这次同学聚会。她谆谆教诲与会同学,人到老年,最重要的是要身体健康;而要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要心情好,每天快快乐乐!

    同学和老师讲话之后,大家分两桌就座,共进午餐。席间,同学们频频举杯祝酒:为今天的聚会,为所有同学和老师的健康长寿而干杯!席间,正带领老年自行车旅行队出游的俞信国同学从浙江嘉兴发来短信,向与会同学和老师问好!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原来准备拨冗赴会的江苏常熟市中恒数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炳生同学,因他正在广州与外商洽谈业务,并于当晚要飞到北京与德国客商会晤,所以也特地发来短信,表示他不能如约赴会,敬请大家谅解,祝大家聚会快乐!在福建厦门自办公司的卜子麟同学正巧回沪办事,接到聚会通知后十分高兴,不料家中临时有急事,不能前来相聚,他深表遗憾。

    午餐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并相约明年再相会。然后,一些同学因有事先告辞而去,一些同学继续喝茶叙谈,久久不愿离去。这真是:少时同窗情,老来更珍惜。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班同学聚会每次都应邀光临的班主任聂国彦老师,这次却联系不上,我和其他几位筹备聚会的同学多次打电话、打手机给他,都没有人接。大家很自然地推断:聂老师可能到西班牙女儿家去了。聚会时,我还特地将聂老师发表在西班牙中文报纸《欧华报》上十篇解读《论语》的文章各复印了30份,分送给与会同学和老师。

    然而,20101230日上午,当我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读到陈俊璞同学发来的电子邮件时,末了一行字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还要告诉一件事,我们尊敬的聂老师已于今年暑假去世了!”我万万想不到我们敬爱的聂国彦老师竟会如此悄然无声地与我们永别!这个消息真是太突然、太令人震惊了!在此,我只能在异国他乡沉痛悼念聂国彦老师,愿他在极乐世界里幸福安康!(全文完)

 

编者按:董释伦曾是光明中学1962届高三(2)班体育委员、校学生会体育部长,19618月应征入伍,19652月退伍,同年4月被分配到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工作,曾任资料研究室主任、党支部书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组织人事处正处级组织员等职,专业技术业务职称为主任编辑。退休后曾任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目前正在澳大利亚探亲。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