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校光明中学毕业后,我做成了三件事:一是当上了新闻记者;二是出版了《七彩的世界》、《健康是金》两本书;三是入了党,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敝人能成就这三件事,这是与我在母校读书时立下的志向,培育的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培光中学读初中时,我就爱好语文与写作。那时写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宣读。当时选择读高中,看中的是光明中学文科。光明中学文科在上海教育界赫赫有名,不仅拥有一批雄厚的师资力量,还培养了一批学生笔杆子,后来有些人成了新闻记者、作家。如果我能迈入这一教育殿堂,接受学识教育与思想熏陶,说不上哪一天也会走上这条路。1962年我果然如愿以偿,成了光明中学的高一学生。
在母校读书,最使我迷恋的是高仕模老师上的语文课。他在语文教学上造诣很深,讲课时常引经据典,以故事为先导,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掌握了许多优秀的词汇,懂得了一些写作知识。我从中获益多多。一次高仕模老师还把我叫进他的办公室问:你将来准备做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新闻记者。他说当新闻记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肚子里要有很多墨水,要有娴熟地驾驭中国语言的能力。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就要不耻下问,走到哪里问到哪里,要多观察勤思考,善于捕捉生活中新鲜的东西,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我把老师说的这段话记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鞭策自己。
氛围能培养人,这句话不无道理。在光明中学,学子们读书的氛围相当浓厚,可谓人人爱书,个个争先。生活在其中的我,在潜移默化中也养成了觅书、爱书、迷书的好习惯。在我家的书柜里,有上千本图书,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我当时从新华书店购进的。《青春之歌》、《吕梁英雄传》、《红岩》、《烈火金钢》、《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20多部名著,我还在高中阶段时就读完了。文学的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与水平。
还有一个好习惯——身边备一本优秀语言记录本,也是在母校里养成的。高中三年,凡读书看报,我发现美妙的词汇都会随时记下来,由此累积了厚厚的六大本。至今我仍保持着这一良好的习惯,它使我受益匪浅。
高中毕业,正逢文革,我去了黑龙江农场务农,人生经历了一段曲折。但当一名新闻记者的理想之火始终在我内心熊熊燃烧。1982年机遇终于来了。上海一家报社招聘记者,由于自己文字水平还不错,试用期工作又很勤奋,不久就被录用了。进报社后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倾全力兢兢业业工作,20多年时间写出了近百万字的新闻作品;多篇作品在上海与全国的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回眸自己的经历,我深深感到:是母校孕育了我的人生理想,是母校给了我知识和力量。我要感谢母校。母校的那段学习生活,是我人生路上的一块丰碑,永远熠熠闪光。
光明中学校友 66届高中毕业生
《生命时报》记者 祝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