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实的生活检验德育成效(杨保华)
发布日期:2006-11-09   来源:   作者:

用真实的生活检验德育成效

光明中学  杨保华

 

什么是生活?按照字典上的解释,是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换句话说,生活就是每天的柴米油盐,就是为了人的理想和价值的实现而学习和工作,同时带给世界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生活是多彩多样的,有苦有酸,有甘有甜;生活是真实的,虚假的东西经不住它的检验,一切空洞的说教都无益于形成高质量的生活;生活是严峻的,它会教会一个人应该怎么去努力,因为不经过认真的准备,势必会被生活淘汰。

“生活世界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这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这么说,教育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的唯一的途径,它能使人从动物的“人”升华为社会的“人”,从野蛮的“人”走向文明的“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的德育,它是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其得失成败的检验标准不是专家的理论、考试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而应该是个人的感觉、他人的评价、社会的褒贬、幸福度的高低,而这些是由而且也必须由生活来检验和证明。

首先,德育必须回归“真”的生活,成为“真”的生活。教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生活对人而言是最大的要义。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先生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生活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的这些话对今天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我们往往在德育工作中犯的最大毛病就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脱离社会实际问题需要,停留在道德认知层面的枯燥乏味的说教多,让学生体验感化进而产生“道德场”的办法不多,不突出甚至不问学以致用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就德育而“德育”,造成德育轰轰烈烈,收效却微乎其微。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德育”,没有让德育回归到生活。

所谓“生活德育”,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以学生在家庭、社区、学校的生活为内容,以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性认同为基本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教育活动。这就好比人人喜欢喝汤,因为汤不仅富有营养,而且鲜美无比。但是如果忘了放上适量的盐,这汤就会变得淡而无味,食之不甘,即使汤的营养成分没变,但人的食欲却大为降低;然而,如果你认为盐重要,而把它从汤里分离出来,请人吃盐,那也是谁也受不了的事情。道德教育亦是如此。生活中处处有道德教育的因素,如果我们硬是从生活中去剥离这些道德因素,对学生纯粹地灌输说教,其结果可想而知,只能背道而驰,适得其反。这是“生活德育”的一方面,即生活中蕴涵德育,德育存在于生活中,德育离不开生活。

另一方面,有什么样的生活有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德育。德育具有弥散性,道德的发展具有迟缓性,不可能通过某一专门的教育和一次专门的活动来解决,它是通过长期实践获得的。道德是在生活中孕育和生长的,生活是道德生长最肥沃的土壤。德育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有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德育。因此,如果德育与生活严重脱节,不尊重生活,就会使学生成为“笼中之鸟”,不知道或错误地设计“外面的世界”,那这样的德育只能把学生人格分离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就不能成为“真”的德育。

有一所希望小学,它是由10位企业家资助而建成的。学校为了让学生“喝水不忘挖井人”,就在校园的醒目处布置了企业家的事迹介绍栏,还附有大幅照片和事迹介绍。每学期开学,要向学生介绍学校的来历和企业家的事迹,以此鼓励学生刻苦学习,长大回报社会。然而,没过多久,其中3位企业家都犯了罪,锒铛入狱。此事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提出学校要赶紧撤走事迹栏,我们能让学生知道这3个人犯了罪吗?这会给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但是最后大家还是统一了意见。于是每一届的学生进校,学校首先讲“10”的故事,是10位企业家捐款建起了学校;然后再讲“3”的故事,其中3位企业家因为犯罪被捕入狱了;最后讲“310”的故事,出现一些犯罪分子,就好比黑夜与白天一样,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能一概而论;凡事要看主流,我们应该知道,主流是好的。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教育!我们不能回避矛盾,不能过于强调“正面教育”,而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暖房”里,听着童话般的故事,做着童话般的梦。而世事全然不是这样,一旦学生们走向社会,就会显得不能适应。换句话说,生活中什么都有,美丑善恶一应俱全,一味说“世界是美好的”,那只能是我们的愿望;一味教化“好”、“善”,那必定是徒劳无益的。

我们说“生活德育”不是说书本不重要,其实书本是另一种“生活”,是一中浓缩的正确的生活,“生活德育”也离不开书本。

其次,德育成效必须由真实的生活来检验。检验的前提是必须先“过”,“过”是一个动态的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中形成“道德场”,然后去经历生活道德要求并产生矛盾冲突,才能构建生活主体的德育性。例如每周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和社会上发生的事,让学生发表意见,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是非;集体游戏中让学生懂得照顾与体谅,合作与竞争;社区中的参观学习、调查研究、野营联欢、现场报告、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的经历,强化了道德认知,检验了自己的道德水准,有了道德的“再认识”能力,当他重返生活时就有了思想、道义上的准备,再由这种“准备”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进而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所以说,德育必须由生活来检验,检验它的对错、真假、好坏、成败。

20056月,上海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强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是一篇大文章,牵涉的面很广,内容很多,如民族精神教育要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因此,如何落实和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新体系就成了德育的新课题。这里,我觉得还是要注意要贯彻一个“真”。

早自20049月起,光明中学在师生中就开展了“中国风·民族魂”的主题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尝试着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学们按教室分布区域对应中国版图位置,将全校34个集体与34个省级行政区相互“挂钩”。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自己动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关于对应省份的历史、经济、社会、人文及其发展等情况,以黑板报、网页、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全校师生足不出户完成了一次“光明的中国行”。随后,师生们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这个省、市的热爱之情,于是每位同学把自己对该省市的热爱之情变成了一个个喜爱的理由,对该省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于是,给当地的“父母官”写信。很快,学生们相继收到福建、山东、云南等十六个省市领导的亲笔回信或重要批示。学校部分师生有机会应邀到福建、江苏、河北等地实地考察,他们参观游览,了解当地民俗民风,在具体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着。学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意识到作为祖国未来的自己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更将“责任”作为自己奋进的动力。

之后,各班又纷纷确立了针对各省市的研究课题。学校还组织外地引进的老师,学生自发到各地驻沪办事处联系,邀请办事处领导一起组成讲师团,给学生讲课。除了组织课余探究,学校还将把地域文化教育渗透进课堂,尤其是政治、历史、地理等相关科目中去,并通过研究性课程引导学生去发掘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此出版了《年轻的思考——学生课题研究成果集》。请家长给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出谋划策,并邀请部分家长来校给学生上课。组织全国各地考入上海高校的优秀大学生走进光明,和学生座谈、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

从中央到上海的主要媒体《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福建日报》、《河北日报》、上海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对此积极予以报道,对光明中学的成功经验、对学校“中国风·民族魂”的主题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新的形势下,按照各级领导的要求,按照德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的思路,我们又在积极拓展“中国风·民族魂”这一活动的空间。今年717日至20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校德育处、团委联合光明初中部分学生开展了暑期“感受魅力镇江、泰州,联动长江三角”实践考察活动。

此项活动是“中国风·民族魂”主题教育活动的延续和深化,是“光明链”学子暑期活动的重点,旨在通过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体验长三角地区“十五”建设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

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活动不是旅游,不是走马观花;活动方案不是由老师的“长官意识”决定,而是以小组的形式,发挥合作效能,由学生根据总的活动要求确定线路、寻找采访点、设计采访内容、规划时间节点和经费等。

到达镇江后,中共镇江市委书记史和平在镇江博物馆亲切会见了同学们,并回答了同学们对镇江的未来发展的提问。在镇江和泰州,同学们参观了张小虎葡萄园、金东纸业、恒顺醋业、索普醋酸厂和赫赫有名的春兰集团。

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我感到:首先,通过“中国风·民族魂”主题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视野开阔了,他们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囿于课本,他们不是书呆子,往往能够“居高临下”。比如,镇江市委书记史和平对翟程骏同学提出的“镇江在十一五规划中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哪些举措?”问题赞许有加,认为“这是新华社记者提出的问题。”我想,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与我们的德育工作一直注重从“真”出发有很大关系,因为我们一直坚持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让生活引导个人成长。另外,我们的同学在走出上海的时候,时时处处表现出大都市中学生的良好形象,住处宾馆附近的杂货店的老板无意间和导游交流时真情地表扬了我们的同学,他说从几件小事看出上海的学生很有礼貌,很有素质。这是从光明的“点”看到了上海的“面”。我想这也是我们平时的生活德育的成果显示,学生从平常“谢谢”、“对不起”等的训练中,逐渐形成了习惯,再由习惯形成了品质,这是常规德育的“惯性”使然。生活检验了我们的德育工作,“通过”了我们的德育工作。

其次,本次活动本身也是一次返璞归“真”,且不说活动方案不是由“长官意识”决定,就是在活动前我们也提醒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果然,在参观了赫赫有名的恒顺醋业和的春兰集团后,很多问题出现了,这些企业不是象电视报刊上所说的“形势一片大好”。通过实地了解,这些企业也面临人才危机、竞争危机,有的问题相当严重。同学们由此就在思考和讨论:怎么才能摆脱危机?很重要的办法就是构筑人才高地,广揽复合型的尖端人才,占领市场份额。由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反观自己作为一名“准人才”,同学们知道了应该朝什么方向去积极磨砺自己,谋求现在的“我”怎样成为将来的“我”。这是活生生的生活教会了学生,是很有促进力的德育。

同学们思考的和提出的问题应该说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为什么“始料不及”?因为这些问题一则不是我们预设的;二则在活生生的生活中学生们在已有的综合认知的基础上“灵光乍现”,生活“诱导”了他们,“教会”了他们,也检验了他们。这样的活动是真的活动,真的实践,真的德育。

德育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直面人生;德育要让学生超越生活,形成特立独行的创造品质、充沛雅致的诗意情怀、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实践“真”的德育应该是我们当下必须努力的方向。

 

                         二〇〇六年八月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