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教学行为的反思 (向宪贵)
发布日期:2006-11-09   来源:   作者:

数学课堂教学常见教学行为的反思

上海市光明中学(200022  向宪贵

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反思意识,在我国古代有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思教学实践的思想,主张从一般的推理和行为方式中突破出来,更清楚地、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本文通过对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提问、学习评价、师生对话等教学行为的反思,感受反思的思想、方法与价值。

一、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行为,是了解教学信息的途径之一。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课堂提问应充分体现启发性、渐进性、层次性、适时性、新颖性、灵活性、可控性。在提问方式上,应根据不同学习时期、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如在讲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后问道:把定义中“任意”两字改为“无数”,可以吗?有的学生说可以,有的学生说不行,经过思辨统一了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定义中“任意”两字的理解;又如在复数教学时,问题“若为共轭复数,且满足的值。”教者给出了如下的解法:由已知条件得:解之得:学生看解答时,教师反问道:“这种解法对吗?”这时有部分同学议论并提出了异议,认为此解法形式地把当成虚部,而已知条件中均为复数,所以是错误的。应这样解答:即即:

所以:教师又问,第一种解法明明有问题,为什么结果却相同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这种切合学生心境的发问,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结合两种解法,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对于两个共轭复数来说都是实数,所以第一种解法是对的。这一波三折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巧妙发问,使教学带有一定的情节性,使学生从更高层次上深化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反思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行为,提问环节上较为突出的问题有:

1、问题没有深度,一问一答,是浅层次的交流,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价值不大。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如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等。

3、提问过深,远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4、提问无目的性,教学设计时对问题未精心设计。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5、先点名后提问。这就等于视作与其他同学无关,所提的问题就没有能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

另外,课堂提问要及时调控。对问题提出后学生不同的反应实施问题调控:如学生一声不吭时就要来点启发、点拨;学生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时就要拨乱反正,回答的虽没有错,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时就要进一步诱导。

二、学习评价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往往只注重结果,而轻过程。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数学学习评价不应只是认定,更重要的是激励和调控。”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如“求与定圆的圆周距离恒为R的动点轨迹。”生答:“因为动点P到圆周的距离恒为R,所以P点到定圆的圆心O的距离恒为2R,故所求轨迹是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2R的圆周。”对于这一回答,教师本拟这样评价:“你把圆心O漏了,不合轨迹的完备性。”但感到似乎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答案的一半,语言也很流畅,再想想,P点一定在已知圆外吗?”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又如上海市二期课改数学新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不等式》有这样一个问题:求不等式的解集。很多同学经过分析得出原不等式与不等式同解,现把原不等式改为,它的解集又如何呢?班上有不少的同学得出它与同解,教者曾按捺不住地想一语道破:“错了!”转而一想,这样评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弄清问题,于是,暂不评价,反而追加一个问题:方程的解是什么?经过这一点拨,学生终于忽然开朗,茅塞顿开,自我调控了思维,圆满完成了任务。

三、师生对话                

古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教学中进行师生对话,是思维教学的最佳策略之一。这种策略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它淡化了师生之间的界限,教师更像向导或参与者。下面请看一教学片断:

师:已知的值。

问题一提出,马上就有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1:要求,只要得到一关于的方程,由已知条件可化为:

,所以只要求解此方程。

师:如何求解?

2:把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学生在分解上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作了如下的提示)

师:请观察方程左边各项系数之间有何关系?

3:各项系数之和为零。所以左边有因式,所以原方程可化为: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就是思维逐步展开、步步深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使问题的解决显得十分的自然。

师生对话这一教学行为值得教师反思的是:如何使师生对话渠道畅通?师生对话渠道的畅通是评价教学“健康”的标准之一,教师应该研究学生对教学行为的各种感受,要明白师生对话是基于教学的民主与平等的,只有建立民主的教学行为和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充分信任之后,真正的师生对话、师生合作才会开始,才能达到引导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反思过程的本质体现在我们总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对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教学艺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重塑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数学课堂教学走上良好发展之路。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必将有利于不良教学行为的纠正,促进数学教学的开放、课堂的民主和学生能力的创新,使数学课堂教学更科学、更合理、更富有创新精神;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必将有利于现代数学教学理念与当前数学教学行为的进一步整合,数学课堂教学行为必将因反思而日趋完美。

参考文献:

1、《批判反思型教师ABC    []StephenD.Brookfield

3、《中学数学创新教法》   毛永聪主编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