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培养
上海市光明中学 邓新华
求异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冲破习惯思维的羁绊、不落窠臼、标新立异为主要特征。通俗地讲,求异思维就是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以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它的目的在于求得对问题更全面、更正确、更深刻的认识。
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层次。其中流畅性是求异的较低层次,流畅性较好的求异思维能在较短时间内列举较多的概念,表现为求异思维的“个数”指标;变通性是求异的较高层次,指求异思维的灵活程度和跨度,即求异的“类别”数量;独特性是求异的最高层次,它使思维突破常规、获得新颖独特的结果。求异思维的流畅性反映了思维的速度,变通性反映了思维的广度,而独特性反映的则是思维的本质。
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作为书面表达能力的主要训练手段,作文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学生的作文现状却不容乐观,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写起文章来千篇一律,平淡似水。究其原因,不外乎视野不宽,角度不新,观点陈旧,材料雷同,而最根本、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单一。因此,要改变这些学生的作文现状,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作文的整个过程中学习并应用求异思维。
一,全面细致---求异思维在观察中的培养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上帝造人是两只眼睛、一张嘴巴,这就告诉我们要看两次,说一次。它非常形象地点明了观察的重要性。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的素材,而素材的取得又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当然,求异思维所指的观察,绝不是人们所说的管中窥豹或走马观花,而是对事物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
就一般中学生而言,他们的观察往往是孤立的、平面的、缺乏对事物整体上的全面了解。这就有碍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例如人们熟悉的一堆木头,在学生眼中,除了“木头一堆”外,很难再有其他的概念了。而求异思维则要求观察者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认识它,分析它。同样一堆木头,由于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认识就完全不同:对伐木工人来说,它是产品;对运输部门来讲,它是货物;对家俱厂家来说,它是原料;对盗窃犯来讲,它是赃物;而到了法庭,它又成了罪证。一堆木头尚且能得出这么多不同的看法,更何况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生活呢?
除了全面立体外,求异思维还要求观察时必须细致认真,去发现事物的每个关键环节,去捕捉生活中的每个闪光点。曼彻斯特市有一位医生,用手指沾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尝味,然后要求学生重复这个动作。学生们勉强愁眉苦脸地照样做了,并一致同意尿是甜的。这位医生笑着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你们观察细致的重要性。如果你们看得仔细,就会注意到,我伸进尿里的是拇指,而舔的却是食指。受了尝尿之苦的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要教会他们观察。
在向学生讲授了观察的有关要求之后,就应鼓励他们去认真实践,用求异思维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从平常之中看非凡,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学生们收获颇丰,并写出了一些有独到见解的观察笔记。
学生A: 乱穿马路,闯红灯现象司空见惯。在广场等车没多久,就看见几起因行人闯红灯而差点被撞的险情。细细想来,闯红灯的最大收益不过是少等了一、二分钟(上海红灯最长时间为110秒),而失去的却是作为国际都市文明市民最起码的资格。从深层意义上讲,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表明了当事人对交通法规的藐视,对自己生命的轻视,以及对家庭、亲人的极不负责任---此陋习须改。
学生B: 午饭时,几个同学打开饭盒一看,又原封不动潇洒地把它放回饭筐,然后轻松地跑出教室买面包可乐去了。对此事的看法,不应简单地认为是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还应看到社会上“惯派头”、“搞攀比”思想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C: 今天上街,看到令人感动的一幕:一位中年妇女用手帕纸在擦自己不小心吐在的垃圾筒上的痰液,博得路人集体行注目礼。我认为,这位阿姨擦去的不光是痰液,还有人们思想中的虚荣与侥幸。她用自己的行动,为“道德是本书,“七不'就是第一页”写下了最好的注释。
通过对学生进行这种全面细致的观察训练,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还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它的意义远远大于作文水平提高的本身。
二、标新立异---求异思维在练笔中的培养
求异思维的特征就是标新立异,就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写突破。生活中,求异思维的例子很多:哥伦布打破常规思维,将鸡蛋的一头磕破,从而使鸡蛋在光滑的桌面上竖了起来;孙膑赛马,变换了传统的组合方式,因而取得了比赛的胜利;球王贝利面对球迷们“哪个球踢得最好”的提问,改变习惯思维,作出了“下一个”的巧妙回答。至于“脑筋急转弯”,更是求异思维在娱乐中的应用。
如何将生活中并不陌生的求异思维运用到作文教学之中呢?实践证明,练笔是个好方法。通过练笔,逐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首先,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流畅性,从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文章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练笔。《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脍炙人口的名篇,它的结尾储蓄,想象的余地非常大,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充分认识主人公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推测路瓦栽太太得知项链是假的后,可能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只要合理,列举的尽可能越多越好。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之事的两次评价是“可恶!然而……”。然而什么呢?其后无文,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联想,大胆推测“然而”后面的潜台词,以加深对鲁四老爷思想性格的理解。
其次,寻找课外的文章,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写《猪八戒照镜子》一文的读后感。原文的大意是:猪八戒听人家说他长得丑,就怒不可遏地抡起钉耙把镜子打得粉碎。他正转身要走,却无意中看到散落在地上的镜子碎片,无论大小,每个里面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人们对这个故事的传统看法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评论的对象是猪八戒,并且都是从否定的角度加以贬斥。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的变通原理,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扩大思维的跨度,从猪八戒、镜子、猪八戒照镜子三个方面来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维,得出以下六种打破传统看法的新观点:
1、猪八戒注重事实,敢于照镜的精神应该给予肯定;
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猪八戒爱美才照镜);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镜子精神”值得赞扬;
4、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
5、生活中确有强调客观条件的人(猪八戒把丑迁怒于镜子);
6、邪恶势力永远征服不了真理(碎镜仍照出猪八戒的丑陋)。
在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培养的基础上,再进行独特性的训练。针对社会上已成定论的某些观点反其道而行之:改“杞人忧天”为“今人须忧天”,在学生的思想中(特别是在环保方面)树立起强烈的忧患意识,自觉保护环境,防患于未然;从“枪打出头鸟”反推为“敢做出头鸟”,鼓励学生弘扬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为国家、为民族多做贡献;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感叹为“老牛扬鞭更奋蹄”的人生赞歌。
求异思维的学习和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失败、逆境中看到希望和光明;在成绩、胜利中看到差距和不足。在练笔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三、新颖深刻---求异思维在作文中的培养
作文,一般以命题形式为主。写好命题作文,重在审题,贵在立意,新在构思。要做好这三步工作,就须引导学生应用求异思维,在审题上动脑筋,在立意上花功夫,在构思上作文章,从而写出新颖深刻的文章来。例如写《告别幼稚》。经过认真分析,得出题意是“走向成熟”,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特殊事件的经历,自己正在不断成长。但如果文章只是着墨于课堂纪律的进步,学习自觉性的提高或不良习惯的改变,就缺乏新意和深度,就不符合求异思维的要求。若要文章题材新颖,内容深刻,可通过对长辈、对他人的体贴关心来说明自己在情感上的成熟;通过学英模、求上进的变化来反映自己在思想上的成熟;通过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对伟大祖国的挚爱来表明自己在政治上的成熟。
经过这样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所提高。在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学生作文竞赛的预赛中,《背不动的书包》这个反映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题目,被我们的学生赋以全新的内容:有的写失去母爱的学生在生日那天,收到全班同学的生日礼物---一只新书包。这只装满硬币的书包沉甸甸的,它的沉重不光在于五十多个同学的零用钱,更在于比钱币重千百倍的同学真情与爱心---如何背得动?有的平生第一次吃“违纪单”,回家的路上,书包里的违纪单重似千斤,令其举步艰难。路上,小作者不仅想象了父母知情后的强烈反应,更表达了自己痛心疾首的悔恨和誓改前非的决心;有的把书包的沉重看作是老师殷切的期望,是父母未遂的心愿,是未来主人的责任---如何不重!
对于自拟题目的作文,首先要吃透所给材料的要旨。不仅要理解材料的文中之意,更要领会材料的话外之音,切忌望文生义,就事论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不同凡响的文章。
一位学生根据教师“生活中的某种事物(现象)对我们的启发教育”这一内容,写下了《保险丝的启示》。在文中,作者并未从为断电后的一片漆黑来写电的重要,去歌颂爱迪生的发明,而是另辟蹊径,从铅丝引发开来:它既无金银之贵,又无钢铁之坚,指甲掐得动,火柴烧得化,是金属家庭中的弱者,但是人们正是利用了这些弱点,做成保险丝来保护各种电器。然后列举了生活中用物之短的例子:专做瓶塞的软木,灌充灯泡的惰性气体,建造假山的太湖石,充当人类查毒助手的警鼠。再从用物之短用人之短:胆小怕事的人开拓创新不行,但当会计、出纳比较保险;吹毛求疵的人当领导不受欢迎,当质检员肯定优秀;夸夸其谈的人管档案不可靠,但当推销员一定称职。最后,作者有感而发:社会应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最大的社会效益来配置各种资源。作者正是站在全新的角度来谈人论事,使文章别具一格,不落俗套,让读者耳目一新,有所收益。一个中学生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文,的确受益于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的本质是求真,即真实正确地认识事物。它所提示的道理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求异思维不是有悖事理的胡思和漫无边际的乱想,更不是对社会公德与纪律法规的逆反。对于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求异思维时必须加以强调与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