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生共振教学原理指导历史新教材教学(徐明山)
发布日期:2002-11-05   来源:   作者:
用师生共振教学原理指导历史新教材教学

徐明山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教学实践而定型的教学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教学活动形式。

    目前,上海使用的历史新教材,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予理性的叙述和分析。体例结构上形式多样。例如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中外合编,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就新教材内涵来说也更加丰富:在史学观点上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新教材的这些特点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师生共振教学是一个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教学模式,它的理论假说和结构与历史新教材的要求是比较相适应的。

  师生共振教学类似于国外的社会交往互动模式。曾是上海市普教科研市级重点研究项目(1988年一1992年),在物理等学科中应用,它吸收当代国际上认知学、人文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等在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论中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优良的教学传统和经验,抓住了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师生关系这个因素作为出发点,提出师生教学同步,师生主客体互换,师生教学互补和师生情感共鸣四个教学原理,设计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改组智能结构,架设探求桥梁.组织问题解决.重复知能训练和知能创新应用七个教学结构和教学环节。本文就师生共振教学中的理论框架,即同步,互换、互补和共鸣四大原理,结合自己历史新教材的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师生教学同步原理

    师生教学同步原理指的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学生的智能水平、知识基础,这些教与学的主要变量相互适应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我在《17世纪以后和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不同途径》这一章的教学中,依据上述的变量设计了这样一些疑问:

  1、17世纪前期以后和18肚纪的西欧文化发展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2、清初崇实学风在晚明的基础上有什么发展?

  3、法国启蒙思想家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学说相比有何相似和不同之处?

  4、这段时期中西文化发展途径有何不同,不同的原因何在?这种发展途径的不同对各自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后果?

   这些疑问基本上涵盖了教材的知识点,切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使新旧知识之间达到衔接同步;疑问的设计唷一定的递度,环环相联,步步深化,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同步认识要求与认知可能之间达到能力技能同步。

   当然,在运用师生同步原理寸,还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轻易满足。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章时,在教学的未期,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孙子兵法》以为:正义之师,以逸待劳之师必胜,古代有许多这样的战例。但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失败了?使学生产生疑问和悬念,形成新的问题情景,这就保持了学生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在摘果子的同时,获得了跳一跳的能力和摘果子的能力。

  师生教学同步原理是属于认识领域的教学原理。教师将该原理应用于教学准备时,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知识基础与教学内容,任务之间的连接点,在教学进程的未期,要使学生保持长久学习的欲望。

    二、师生主客体角色互换原理

  师生主客体角色互换原理认为:教学是为了求得师生,特别是学生最大程度的共同参与,应经常变换活动形式,做到师生主客体互换。

  师生主客体互换的话动形式很多,除常用的讲解.阅读、讨论、板演、练习等形式外,也可采用其他一些特殊的形式。如角色扮演,在学习《17世纪前期以后和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不同途径》一课前,教师把前面提到的四个问题给学生,请学生分小组对教材的线索和重点难点等进行备课,课堂上指定一小组学生作中心发言,发言可以根据教师给的问题为基础,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或阐述观点,其他小组补充,提出质疑。实际上是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做过教师的都有切身体会,即认真钻研过教材后教过的知识,总比一般作为学生些读过几遍的东西记忆牢固得多,理解也深得多。学生们为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往往进行讨论,跑图书馆翻资料,写发言稿,学习的土动性大大提高。再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小型辩论。还是以《17世纪前期以后和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途径》一课为例,有一小组学生提出这段时期中西文化发展的差异,是与各自的文化的传统有关,不能完全怪罪于清朝。而另一小组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造成这段时期中国文化发展落后于西方,完全是由于清朝文网严密。教师适时组织两个小组展开辩论,其他小组学生对辩论进行评判。通过辩论,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段时期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途径,有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有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原因,不能简单认定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落后于西方文化,关键在于如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吸取外来文化先进的东西,清朝的文化禁锢主义政策显然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当然,辩论的胜负是次要的,我们更看重的是一种参与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以及学生参与过程中闪烁出的智慧火花和由此带来的成功喜悦。

    通过不断的变换教学活动的形式,师生间角色的互换可以使整个教学洋溢着一股信息流,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的过程,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对知识实际运用的检验过程。

    三、师生教学互补原理

     教学中教师在凋节师生参与的过程中,需要教法和学法相互适应,相互补足,这就是师生的教学互补原理。

     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中,教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定程度上学法是受制于教法的。若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方法手段进行心理学的抽练,大致可分独立性学习法和依存性学习法两大类。教师应更多地采用培养学生独立性学法的教法,尤其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应如此。

    我在高—·历史新教材的教学中开暖了讨论式教学的实践。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改变传统的排式座位,用课桌组成若干单元,学生按小组围座一起。讨论形式上采取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中发言相结合。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更能营造出一种民主、和偕的气氛,学生在小组中站在相互平等的地位上发言,把自己的见解和知识讲授给他人听,同时倾听别人的讲话。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义,全班集中发言的质量也提高了。这种讨论式教学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学习过程,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土学习的活动天地有利于积极性学法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它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精神的良好的途径。

  反过来,学法也对教法起着促进弥补作用。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的作业、测验、考试的反馈,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师生的教学互补原理是方法论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一定的教法,学生有一定的学法。只有教法与学法不断互相弥补,互相适应、互相促进,并围绕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趋于一致,才能使学生在并不增加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进入自然学习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使教与学成为最经济有效的过程。

    四、师生情感共鸣的原理

  该原理从人本主义出发,强调教学中和谐的心理气氛。认为这种心理气氛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达到学习目标。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情感共鸣原理的教学实践:

1、对学生进行期望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的教育因素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当讲到历史上著名科学家时,引导学生找出他们成功的共同因素,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在课后经常找差生谈话,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要求,指出他们学习习惯和方法上的缺陷,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2、上课时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学生表现和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3、创设民主、平等、快乐约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提出“三欢迎”:欢迎提意见,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理解。“三允许”:允许讲 错答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提供了条件。

  师生情感共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师生情感交流,关系融洽,学生就会由对教师的敬爱而“爱屋及乌”,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丰浓厚的兴趣,学生的 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的需要。

  总而言之,师生共振教学原理要求师生在教学中最大程度的参与,并始终处于相互配合和协调之中,从而达到师生“共振”。笔者用师生共振教学原理指导历史新教材的教学,经半年多来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奉学期笔者执教的初二(6)班班主任在班上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项是“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门学科?为什么?”

  据统计,全班62名学生中有26人最喜欢历史学科,列各学科第一。而三门主课分别是:数学18人,语文6人,外语8人以下是从问卷中摘录的几位学生的话:

  袁方:我最喜爱上历史课。原来我并不对历史感兴趣,认为历史课很乏味,也是一门多余的课。但这个学期,新的历史老师让我对历史课有了新的看法。”

  丁悦靖 :“我最喜欢历史课。它的能使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和过去,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课,牢牢抓住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所学的知识,时间也总是过得飞快”。

  徐浩:“我最爱上历史课。因为每次上历史课,老师从不拿着课本,像是与大家谈话一样,无忧无虑,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觉得那些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变得容易记了,而且也不容易忘。”

  学生的话引起了我内心的“共振”,更坚定了我运用师生共振教学原理上好历史课的信心。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