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时政评论 培养探究意识(黄正)
发布日期:2002-11-05   来源:   作者:
运用时政评论  培养探究意识

黄正

    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正在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二期课改全面推行之前,如何引导学生逐步具有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答问题的能力?我想,首先必须让学牛树立起主动的.开放的探究事物的意识。

    以往政治课中的时政教学,较偏重于对时事新闻的信息传播。其目的是使学生关心和了解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虽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教科书”要好得多。但仅仅驻足在了解时事内容的层面上。而高中学生已耳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因此,更要培养学生在摄取时政知识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提高正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我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利用课前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每人轮流上讲台进行时政点评。以此来挖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自己直觉观点的潜力,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探究事物的精神。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  “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指的是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是知识的整体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的事实本身和零碎的知识结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态度或方法便是“发现”(discovery)。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进行时政评论时注重突出“评”即在评论时体现:

1.你为什么选择这则时政内容;

2.你在选择这则时政内容时有什么直觉思维;

3.你怎样运用已学过的政治理论对这则时政内容加以分析;

  通过以上三个要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进入自主学习过程,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在第一个要求中,我试图激发出学生对时政内容感兴趣的动因。即你为什么会选择这则时政内容,而不选择其他的时政内容呢?显然是因为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基于这能动的因素,你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思考、去分析,从而激发出探究事物的潜在意识。

    有的同学时政评论的论题就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他为什么要选择这则时政内容。例如:“《买电脑还是要克隆羊?——关注股市中的高科技股和生物工程股份》。因为他对金融活动中的证券币场感兴趣,就很关注这个内容。他评道:“证券市场是一个孕育着希望和创造希望的地方。证券市场的建立对于企业是提供了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对于个人来说是提供了投资的增值,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途径。因此具有金融意识的人都很关心证券行情,我也不例外……”。显然该学生对激烈动荡的证券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这兴趣,开发出他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成为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究事物的内驱力。它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在的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动的“东西”:学生通过这种求知欲望,就能使“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向转化了。

    长期以来,学校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已经或多或少地贬低了直觉思维。虽然直觉思维没有象分析思维那样有严密的演绎推理过程,但它倾向于对整个事物或问题进行内隐式的感知或领悟:在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中,直觉思维往往先于分析思维,使思维者可能采用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的方式得出结论。 

   我在设计第二个要求时,就想让学生在选择评沦的时政内容时有什么直觉观点能够反映出来,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而是要敢想敢言,哪怕这个观点是不成熟的,甚至是偏面的。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

    有的同学在面对国营企业改革而出现的大量下岗人员问题时,就大胆、直率的对企业提出”少一点包袱意识.多一点资源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在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往往一味地简单地减人,给上海劳动力币场的再就业分配造成巨大的压力:他以上钢十厂为例,这家钢铁老企业曾一度陷入年亏损四五千万元的困境。企业的富余职工多达几千名。在这种情况下,上钢十厂实行三个步骤,把从主业岗位上分流出来的3000多名职工改变成为新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他们精干主体,压缩粗放型生产,上高附加值项目,优化主业,稳定了将近1删个岗位。其次,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办公大楼为商务楼,利用多余厂房改建其他市场,并将充分发挥40多年形成的无形资产,创办了一家技术咨询公司,把触角伸向其它省区。最后,他们又组建劳务公司。如此一番手术已足以让一个企业重新焕发出其生命力。可见,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载体是企业,它们能否富有创见地对拓展再就业岗位,是否能开发富余劳动力潜能的最大关键,企业的“有作为”与”不作为”在相同情况下结果大不一样。其根本是把职工看成是企业发展的资源,立足全局加以发掘并合理配置,把关心职工落到实处……”。

   一个高中生大胆地对企业改革提出自己的直觉观点,而且举例论证,层次清楚。充分反映出学生所具有的敢想、敢言的直觉天赋。而这种难能可贵的直觉天赋往往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被埋没或忽略了。    ·

    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R.suchYBn)坚信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探究,促使学生对“为什么事情会如此这般”产生强烈的疑问,并能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找到“为什么事物就像这个样子”的答案,从而形成以探究训练为特征的学习行为。

   当一个人遇到使他困惑、矛盾的情况时,就会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思考如何将有关的资料收集和组织起来,从而增强收集资料的能力与分析能力,增强探究性的思维能力。

   有位同学时政评论题目是《中国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她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又一次落在“人才”身上而引发出对21世纪中国的人才前景的思虑。她评道:中国“人材”资源丰富,但这种人材对企业是没有很大的价值。究竟,我们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的企业需要的是把“木”字旁去掉的“才”,即人才。由“人材”到“人才”,中间还有一个”雕琢”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完成这个过程,实现了转变之后的“人才”。仅仅是“人才。”还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效能的人才,如果一个人是个可用之才,但在公司工作效率很低、能力无法发挥,也同样没有用处。是不是有效能的人才就够了呢?那还不够的,我们要组成一个有效能的人才团队,才能将人才的效能发挥到最佳处、一个国家的发展就是从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开始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一直实行科教兴国的原因吧……

   就象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认为,“发现”无论是由学生凭自己力量去干,还是由科学家开拓自己研究领域的逐渐扩大的边缘,它在本质上是这样一个问题即用这样的方式重新整理或转换证据,以使一个人能够超越这样重新组织起来的证据而达到另外一些新的顿恬。”

    许多同学通过这样的时政评论,都能激发出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具有了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形成科学的概念,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操作,主动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充分突出了学生的学。是一种自我的知识,这将会进一步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

    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发现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指导者,将学生置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上,为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寻找有效的途径。

    时政评论,在“评”字上做文章,使学生有意或无意地进入自我发现,探究的过程。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