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读书征文——心灵世界遍布风景
发布日期:2011-01-28   来源:   作者:

我将自己的网名定为“远方没有风景”,理由很简单:作为一名半铁杆驴友,我的行迹已涉及了很多名山大川、巨谷琼崖,国内除了西藏自治区其他省份都去过;见了太多的风景后,感觉其实彼此雷同缺乏独特,于是生发感慨:“年轻时总以为风景只在远方,走过后发现:远方没有风景,风景在自己心里”。

老实说,我的上述心理和经历都比较“作”,有“以我之所见界定我之未见”之嫌疑,说穿了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管窥蠡测的错误。特别是暑假里读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版的罗伯特▪凯普托所著的《风景摄影》后,这种感觉极其强烈。它以简洁的文字配合色泽绚丽的图片,一下子就扣住我的心弦,令我欲罢不能。那些生动而绚丽的风景仿佛全部活了起来,在我眼前跃动、充盈,直至定格在大脑的深处。依稀觉得:我看到了那种属于灵魂深处的风景,也听到了来自远方的悠长的呼唤。请允许我先用拙劣的语言描述几幅专著中涉及的风景:

首先是俄勒冈的穆特诺玛瀑布。突兀于眼前的是一座横跨两座巨崖之巅的大桥,那桥并不宏伟,却因身后的飞瀑而有了灵动的神韵。那瀑布从无尽的山巅飞泻下来,应该是有磅礴的气势和奔雷的吼声,却在照片上凝聚成像一幅白色丝缎一般柔滑的模糊镜头,给人以无限的宁静和祥和。桥上还有两个观望风景的人,一不小心就成了别人的风景,点缀在画面的正中心,界破了画面的青白色底调。在这儿,雄浑澎湃的风景被凝固在安宁祥和中,却满心满眼都是深意。

第二幅是一洼深蓝的湖泊。说是湖泊,其实还有一片蔚蓝的天空。那是在高远的边陲人迹罕至的地方才能见到的天空和湖水,如此干净如此澄澈,不含一点杂质。它令我想起远在云南边陲乡村的那些悠闲宁静的日子,很散淡很纯粹,却能直击人的内心;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细致地感觉到时间流逝的匆匆脚步,你才能静心自问所需所求和一己的价值有多渺小。那一道渺远的湖岸,宛如一条细线,将湖泊于天空隔开,于是才有“滟滟随波千万里”的边际,才将跑马般的心胸拉回到红尘万丈的现实。

还有一幅摄于美国加州的断崖。茫茫无际的深绿色草原上,突兀着一座光秃秃的山峰。那山峰是褐黄色的,几千万年的风雨侵蚀令它满面风霜,它就兀立在那里,看脚下的草绿了黄、黄了绿,以一身的沧桑见证岁月的变迁。还有它身后的那些迷蒙雾气,以“笼盖四野”的气势,弥漫在山体四周,也模糊了它身后一座更雄伟更突兀的山峦。脚下的荒草滋生,因一片翠绿而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度。于是褐色与绿色形成强烈的反差,直逼人的眼球……

 

合上书,我感觉自己的心还在急剧地跳动,那些灵动的风景仿佛一根钻头般直钻进我大脑,在那徘徊跃动。那些优美的风景,哪一处不是对地球的礼赞?她们那么善变那么柔美,那么雄伟那么荒凉,那么轻盈那么凝重;她们的每一片森林与每一片沙漠、每一片平原与每一片沼泽,都拥有独具一格的魅力和个性。我想起自己徒步在云南红河自治州的哈贡梯田上感喟人类渺小的场景,想起在湖南张家界的山中山里慨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场景,想起在海南三亚在印尼巴厘岛见到凝碧的大海后欣悦无比的情景,想起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沿为无尽的荒凉而落泪的情景;还有一座无名山谷里一棵枯死的老树,一流无名山泉边一棵鲜艳的野花,一只在我寂静的边陲卧室里盘旋的蜻蜓……所有这些纷至沓来,萦绕在脑海,赶也赶不走。

拿起书再看罗伯特▪凯普托的叙述。他告诉我:想要内心拥有风景,就要能心系自然,拥有一双发现风景的眼睛,善于观察和思考。

心系自然,就是找一块净地,一块都市味熏染不着的角落,放松自己绷紧的心弦、神经,到远离都市的旷野中去,寻童年的梦找生命的根,躲在麦子、玉米或大豆中间,任寂静在四周燎原。

拥有一双发现风景的眼睛。母亲忙碌的身影是一道风景,父亲斑白的双鬓又何尝不是?成功是一道最闪亮的风景,失败又何尝不是?疲倦于整日的伏案时,拉开帘帐,那如水的夜色是一道风景,万家灯火的宁静又何尝不是?在阳台上屏息伫立,那悦耳的琴声是一道风景,呓呀学语的孩童放声朗读的课文又何尝不是?试着摆脱繁重的绳索,转移心灵的视线,美会到处存在。

感谢罗伯特▪凯普托,这个摄影师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了我一个哲理事实:这个世界不是缺少风景,而是缺少发现风景的眼睛;只要善于发现,做一个有心人,就可随处皆风景。

我想:等合适的时候,我要将网名作修改,就叫“随处皆风景”好了。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