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体会”的体会
发布日期:2008-11-28   来源:   作者:

读书是一件惬意的事,正如柳校长所说“读书那么好的事”。潘宏燕老师读的是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她读了一遍又一遍,她的感受是对学生要爱,爱是春泥;对学生要充满希望,希望是阳光;要尊重学生,尊重是雨露。正是这种爱希望和尊重,使她发现了不“老实”的男生的可爱之处,并且令她惊喜和眼眶湿润。潘老师读的书是讲教学机智,但我们听到她的发言并没有谈教学机智,而是充满情感,她读出了爱和希望。所以我觉得读书可以是感性的,我们有时候读书并不需要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过多的在乎写作背景,也无须关注它的主题思想,你只要追求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本书就不会白读。这是我的一个体会。

读书又并非是一件惬意的事。同样是马克思·范梅南的另一本书,徐彦琳老师读的时候,正襟危坐,怀着敬仰的心情和责任感,她说“我没有到达完全能读懂整本书的水平,不断出现于文中抽象的概念与似是而非的个人理解使生活、教育这些我再熟悉不过的字眼蒙上神秘面纱,而正是这种神秘感令我神往”。是的,读书往往你感到读不下去的时候,也许恰恰是你最需要的东西。赵程斌老师也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甚至痛苦的仪式。”如此看来读书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只要你用心去读,你就可能会由一个“痛苦的思考者”变为快乐的教育。赵程斌老师通过读书“似乎得到了一张门票,藉此可以进入现代主义神秘的‘城堡’中”。徐彦琳老师也通过读书努力地悟出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能力可以通过“生活体验研究”得以激发与提升的道理。我想如果我们象徐彦琳老师那样怀着责任感读一点书,象赵程斌老师虽然“痛苦”也仍然要思考,就一定会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这是我的第二个体会。

教师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刊,我们老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可以经常看到一位酷似马英九的帅哥在高谈阔论,什么“雷曼兄弟倒闭案”,人民币升值呀,如何拉动内需等等,满口政治经济学理论,总能吸引许多老师。他就是为我校“黄房”等法人股成功逃顶的周承德老师。最近,我看到周老师成天很高兴,工作起来一溜小跑,我现在恍然大悟,原来周老师读了宋鸿兵《货币战争》等著作,理论联系实际,最近大有斩获。我想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多读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并且运用到工作中,我们在教育和教学中一定会象周老师那样游刃有余。这是我的第三个体会。

    我们有一些老师难得读书,主要理由是没空读书。每天光是上课、批改作业、下课辅导学生就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还要一些忙于应付各种形式主义的东西,身心疲惫,无暇顾及读书。就像刘吉朋老师说的叫“俗务缠身”,俗务就象“绷带”一样缠满全身,就连呼吸新鲜空气都很困难,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好,他把读书当做呼吸新鲜空气,因此刘吉朋老师有许多“案头必备”,硬逼着自己读书,一不小心,就成了全身心的投入了,而我们不少老师案头上堆放的除了学生的作业本、课本、不同版本的参考书和教辅资料外,几乎很难见其他的书籍,更不用说是名家大师的教育经典著作了,偶而发现一两本教育期刊,也似乎没有读过。我们不妨向刘老师学习,多一点“案头必备”,当然不是用来当摆设。人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去“读书”,把老师上课叫做“教书”。教书只有先“读书”,然后才能去“教书”。但是,教师读完了拿文凭的书,取得了做老师的资格证,并不一定就能教好书,必须一生不停地读书。有一本书叫《不跪着教书》,是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的教育随笔,他在作者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怎么叫跪着教书,我的理解上课只是当教参的传话筒,照本宣科,讲解人云亦云。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作者说,那就是要坚持读书,多读书,而且善于思考。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