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定见》引发对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读书征文一等奖)
发布日期:2008-11-27   来源:   作者:

约翰奈斯比特,未来学家, 以《大趋势》一书独步全球趋势大师首席,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超过两年。《定见》是奈斯比特的新书,英文名是“Mind Set”。对于中译本将之翻译为定见,不少人持有异议,认为直译为心态见地心智模式思维定势更好。我是学历史的,我发现奈斯比特的11条定见并非预测未来,而是以历史和现实的的经验为基础,指导人们未来如何做得更好。首先,定见是一种基本态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会随时间变化更改的。其次,只有良好的定见才能帮助我们洞察未来,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定见。

《定见》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揭示深刻的规律,但通俗易懂,读来一气呵成。书中总共11个定见,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它分成四类,第一类,定见1-3,告诉我们如何面对过去;第二类,定见4-5,如果面对未来;第三类,定见6-8,如何面对变革;第四类,定见9-10,如何面对机会和过量信息;最后的定见11是对所有定见的总结。我对第三类如何面对变革比较感兴趣,我觉得奈斯比特的三条定见: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定见,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好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切中我们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打开《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标准》,的确可以感到本次课程改革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虽然从理论层面来看它是合理的,也是完备的。正因为它的过于完备,过于理想化,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不可逼近。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很对,没有错。1958年大跃进时的初衷宜也很好,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发展生产力,希望尽快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但结果欲速则不达。这个比喻可能不很恰当,一些人会很不舒服。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主观愿望一定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也是这样,上层建筑也必定要适应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此理想化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当前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超前”性课程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力就不难理解了。

当前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现状决定了我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还十分稀缺,这必然导致教育中的竞争异常激烈,也必然使“应试教育”继续拥有肥沃的土壤,想要在短期内消灭它是不太现实的;此外由于考试是社会各阶层目前唯一普遍认可的合法化的人才选拔和甄别手段,具有巨大的教育平等的象征意义,当前甚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找不到合适的替代方式,这些客观因素致使许多改革措施难以落到实处。上海市十二年一贯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要求大力压缩了基础型课程中被认为主科,如语文、数学、理,、化学等,但这些学科高考分数高达150分。这些学科对学生来说是高考的“专项训练”,是提高成绩的关键,而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对高考来说充其量只是“辅助训练”。由于社会、家长乃至学校的上级领导仍然以升学率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因此各个学校往往采用教育理论中的“激进主义”与教育实践中的“保守主义”的策略,一些基础型课程的课时“明降暗不降”,甚至“明降暗升”,而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课时有名无实,更有甚者以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课为名,行基础型课程之实。呜呼哀哉!挂羊头卖狗肉,教育人的学校竟有如此的“双重人格”?难道这仅仅是学校的错吗?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差距是学校难以承受之痛。

我以为对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举措应理性地进行选择,采用渐进的模式可能更为稳妥。这里我想引用奈斯比特的定见6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 奈斯比特定说:“领导者就像是导游,必须让追随者看得见他们。假设我们是领导者,带着自己的愿景,跑到太前面去了,把追随者远远抛在脑后,那么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因为很多事情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那些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队伍中太过超前。所以,不要跑得太快,稍稍收一下你的缰绳吧”。

课程改革要建立自身的评价体系。新课程在本市已经试点了七八年了,并于去年在起始年级全面展开,我们相信教育改革的成绩是主要的,自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确实发生了一些令人鼓舞的可喜变化,如许多教师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学校课堂与学生学习生活出现了新气象,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新的和富有个性的新教学法和课程。应该对课程改革试点阶段的改革成果作一个阶段性评估,对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对社会有一个交代。当然这种评价是要有领导、专家,更要有评价的主体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参与。让社会各方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课程改革成果,正如奈斯比特定见7所说“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好处”:“让公众明白变革的好处,是那些引领潮流之人的责任。普通民众并不是变革的倡导者,除非他们真的相信变革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否则他们是不会支持的。不要小看人民的智慧。如果他们抵制变革,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把变革的利益显现出来,也可能他们的抵制是对的”。

奈斯比特定见8“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们的新课程理念主要来自国外,它们往往是在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产生、发展的,此外发达国家教育的巨大优势也大大开阔了国人的视野进而提高了国人对本国教育的期望。但是现实状况是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一种复合过程,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同时也发生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这种复杂的国情就决定了我国课程改革既要借鉴国外最新的理念,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又要保留我国的有效的传统,以保证工业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在中国改革的大环境下,其所能发挥能量的领域相对有限或者说已经被社会大前提规定好了。所以对于本次课程改革来说,最可行的办法可能就是一点一滴逐渐推进,将时间拉长些,让社会逐渐接受和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要处理好课程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度二者的关系。

“改变是需要时间的”,同样,我们不会因为改革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失去信心,正如奈斯比特所言:“事情发展和变化就是需要时间,而且通常状态下这个时间比我们预期的要长。我们所需要的,是等待的耐心和促成改变的具体行动”。我并不想以奈斯比特的《定见》来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如果是,就借一句“文革”常用语言,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仅作为我读《定见》的一点联想和思考。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