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市教委倪闽景副主任和体卫艺科处蒋萍芳副调研员莅临我校,就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进行调研。一同前来的还有京剧名家、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李佩红及其工作室团队。我校穆晓炯校长、邬雪洁书记、黄琼副校长和学生处沈晓燕主任一起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作为市教委命名的李佩红工作室团队详细介绍了其推进戏曲进校园的思考和举措,包括利用新科技、新媒体等方式,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穆校长介绍了我校如何在艺术课里融入传统文化,包括戏曲、民族舞、民歌、书法等多形式的教学。
倪主任听取了大家的汇报之后,充分肯定了李院长及其工作室团队所做的努力,也充分肯定了光明中学艺术课程的特色。同时,倪主任也谈到教委对于中小学艺体特色“一条龙”项目布局等方面的思考,希望工作室能够在项目引领、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方面有更多的实践和创新。
附记:
京剧是中华民族戏曲表演艺术的代表,是我国的国粹,也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时代,我们要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紧密结合,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此“李佩红工作室”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研发了一系列科学而系统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授京剧的种种问题,让青少年在情境中、在趣味中快乐的学习。
一、与时代同行 科技与教育完美融合(VR+京剧)
对于十二岁到十六七岁中学生来说,观察事物的精确性日益提高,“李佩红工作室”与时俱进采用VR技术向中学生教授京剧。如今VR这个概念已经为不少人所熟知,VR技术具有极强沉浸体验的“全景观看”和“虚拟世界”,人类对具有更强表达力和沉浸性的画面展现形式一直有着与生俱来的诉求。然而目前VR在市面上多以游戏体验厅的形式呈现,但我们不难想象,VR强大的沉浸感一旦应用于教育领域,将给孩子的感知带来极大的变化。
VR+京剧教育对青少年的三个优势
(1)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沉浸感):VR能够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可以更加真实得还原三维世界,可以作为一种对京剧全新的认知工具。
(2)实时互动(交互性):相对于成年人,少年儿童有更强烈的交互意愿和探索兴趣;VR可以将信息知识的获取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索。
(3)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力):VR可以突破很多现实条件的壁垒,建立创新虚拟世界,极大扩展青少年儿童的想象空间。
VR+京剧 对学校的优势:创新的科技方式转化传统戏曲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全国戏曲进校园师资紧缺问题。
二、寓教于乐 动漫与教育完美融合(京剧+动漫)
对于刚步入学龄的儿童,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看一些富有正能量、有故事性的动画片,有趣的对话,以及极具美感的画面,不仅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能让孩子学习到一些家长教不到的学习内容。“李佩红工作室”希望通过动漫的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因此为孩子打造了有趣的京剧动漫教材,帮助孩子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京剧。
据了解,“李佩红工作室”已推出校园动漫剧《猴班长和猪喇叭》,它是以和孩子们一起长大、倡导国民素质从小学生抓起为题材的系列动漫故事剧,讲述了猴班长教导猪喇叭如何在公共场所守纪律、注仪表、讲礼仪、会看戏,是戏曲进校园的开篇之作。《猴班长和猪喇叭》中的猴班长已申请为中华传统文化戏曲故事人物的新IP。随着动漫人物和相应故事增加,更多的动漫IP人物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动漫IP人物群。
目前“李佩红工作室”正围绕猴班长IP和京剧《锁麟囊》两个内容进行资源的深度整合,不论是从内容、设计或者是对话文本方面进行研发,把孩子喜欢的动漫形象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在看故事的同时,观察京剧曲目中的人物造型、脸谱、服装及相关动漫形象等。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下,传递中华美育和戏曲文化,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儿童也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天赋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最为丰富的自我资源。而动漫是人类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动漫+教育的结合,更是继承并融合了动漫的众多长处,通过语言、动作、情景表演等各个环节,让孩子真正能在玩乐中学习,学习中享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