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江泽民《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
发布日期:2006-11-14   来源:   作者:

追求进步,追求真理是教师的毕生课题

——重读江泽民《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

                           

朱开发

 

与鲁迅所处的时代相比,现在社会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在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诞生125周年的时候,作为一名教师党员,重读江泽民《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联系二期课改,仍然感到很受激励和启发。江泽民评价鲁迅说:“鲁迅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这句高度评价不仅让我认识到鲁迅在今天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而且还让我明白了“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 也应该是一个教师的毕生课题。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而人才首先就要具有追求国家进步,追求民族进步,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素质。这些精神和思想靠谁来传承和引导,首先是靠教师,靠教师的“师魂”。而鲁迅先生无论是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业也好,还是运用各类文章作为武器战斗也好,就是为了最有效的唤起民众精神的觉醒,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自信心,从而复信中华民族。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鲁迅这种为了民族振兴而“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这种博大精深的“民族魂”,应该仍然是必将永远是每一个有使命感的教师教书育人的“师魂”,在其培养现代化的人才过程中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

新的课改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但是,教师认为,基础教育主要是打基础,换句话说,主要是传授知识,所以,仍然习惯于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习惯于传传授自己认识的结果;如此,教育就变成了“去问题教学”,学生就变成了接收器。这些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严重阻碍新课改“以学生为本”基本理念的落实,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天赋也就殆然失尽。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首先是在于他有“立人为本”的思想,于他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处于奴隶状态,依赖于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某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属于盲目的本能的人。因此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自觉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对人的精神麻木,尤其是中国人的精神麻木的自觉而深入的关注。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无意间看到影像中麻木的中国人,这件事对鲁迅刺痛最深,他在《呐喊自序》里写道:“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才是可能的。”鲁迅在这里讲到的个体尊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就是他“立人为本”思想的精髓。  这种反思和观念,不仅对于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对于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也是最为重要、带有根本性的。因为这种观念,代表着现代人的价值理念,这种观念表明每个个体都有充分发展自我、享受幸福的权力,同时,他也完全拥有个人独立思考的权力,这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人不应该为自己的独立思考遭受损害,这是一种普世价值理念。而个体意识的觉醒则意味着个体对自我的生存价值的关注与自觉。拥有这种个体意识的人会自觉地要求自己活出一个样子出来,他会活得很有尊严,也很有魅力,所以,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意识,他就具有了真正的勇气,他就可以拥有“一个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一种坦荡的胸怀了。所以,个体意识着重于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以及人的精神气度的养成。拥有了个体尊严和个体生命的自觉意识,也就拥有了鲁迅所说的自信力。而这些拥有自信力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教师还不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变“去问题教学”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变“传授结果教学”为“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慧,将理论转化为学生方法,将思想转化为学生性格,我们教师就难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转型时期做出应有贡献。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比敢于树立并敢于实践教育新理念,追求进步,追求真理。伟大的哲人说过:“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二期课改要成功,教师就要公开的教育学生,在老师与真理之间,也要学习哲人的精神,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要有这样气度和雅量及对真理的赤诚之心。现在这样的教师之所以还太少,倒不是因为许多教师不愿这样做,而是因为这样做确实太难,这不光是一个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乃至提出不同见解的问题,而且需要自己切实地投入艰苦的劳动和针对问题的思考,对新出现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和正确地把握,与时代的发展同时并进。 反反复复地体会哲人“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这一名言,让人可以明白,现代新型师生关系就应该是师生平等的探索真理的关系,通过师生平等的探索真理个过程,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把立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在自己的身上,使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有完整的责任,随之夜学会承担社会应尽的责任。

追求进步,追求真理,也意味着文化与观念的创新精神,还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韧性”精神。鲁迅在拥有深厚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度努力传播新文化的理念,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创新,是需要用勇气来实践的一项人类壮举鲁迅首先是鲁迅的韧性,体现的是一种坚守的精神。它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长度,二是强度。所谓长度,就是指每天的工作从不懈怠,所谓强度,就是指每日工作的辛劳与效能。他是持之以恒,进之以猛,把坚守贯穿于生命的整个历程,才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把自己做得那么精彩的。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想,应该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和新的教育境界,而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现实与目标距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拿出批判精神,有勇气面对真实的世界,并且不依赖任何外在的权威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为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开辟道路。这就要学习和发扬鲁迅的创造精神和韧性精神,做一个教育战线的斗士。这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当代转型,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其建设性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鲁迅是一部伟大而深邃的书,对民族精神的探究是其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立人为本”是鲁迅精神的灵魂。教师的事业就是为国家为民族育人,“以学生为本”是教师为人的灵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工作难度之大,因此教师应是一个研究者,创造者,要学习鲁迅,在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显现出自己的人格光辉。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