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几乎和改革开放相同步,于是有幸与改革开放同行,亲历了三十年间政治、经济、文化所发生的翻地覆的变化。先别说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日新月异,也别说教学理念由“满堂灌”到现在的“自主、合作、探究l:LANG="EN-US"<;”的思想转变,单说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就足以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飞速发展和可喜变化。
我刚工作时,形容教师是“一只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这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当时教师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其实也是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
教语
记得那时期中、期末的考试卷子都是用铁笔刻字、蜡纸油印的。一所学校若干学科,考一次试,几个钢笔字写的好的老师要连夜加班,常常累得手腕酸疼。一张刻好的蜡纸最多能印几百张,而且还得轻轻的、小心翼翼的用油磙子滚,稍不留神蜡纸就会有皱纹,印好的卷子上就会出现一道黑印痕,字迹就会模糊不清。最怕的是蜡纸破损,那就需要重新刻一张才能继续印。教师辛苦,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
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开始盛行,老师可以用录好的音乐配乐朗读,也可以买名家朗诵的磁带放给给学生放听。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学设施和教师的办公条件也逐步得到了改善。教室里有了幻灯机,有些内容可以提前写到纸上,一张一张的放给学生看。老师使用的粉笔相应减少,粉笔也换成了无尘粉笔,而且办公室也装上了电扇。
九十年代中期,学校买了第一台电脑,还配备了打印机。电脑好象是“二八六”的吧,主要用于打印学校的公文,当时仅有少数的几个人会使用。随着电脑的逐渐的普及,学校买了二十多台电脑,配置也高了,还建了微机室。老师可以去微机室备课,然后把教案打印出来,快捷、干净,漂亮。那时学校还不能上网,电脑的用途就是文本编辑,用的最多的就是备课、写论文。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教室不仅装上了电扇,还安装了暖气。
到了本世纪,计算机有了专业教师,学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电脑也进行了更新换代。不仅各处室都配备了电话、电脑和打印机,而且每个教室也都配备了电脑和实物投影仪,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上级文件明文规定教师评职称要有相应的电脑水平才能参评,更是促进了电脑的普及。大部分教师都会用电脑进行简单的操作,如文本编辑、电子表格和用POWERPOINT等,水平比较高的还会用FLASH和POWERPOINT等教学软件制作课件,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综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减少了教师单调乏味的讲解,节省了大量时间,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得更大的效益,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最近几年随着学校网络设施的逐渐完善,给老师每人配备了一台电脑,真是“鼠标轻轻点,难事变简单”。在方寸天地间,便可知道天下事。随后学校还建了网页,达到的资源共享。想了解学校的一些最新消息,可以直接从校园网上浏览查询。最近就连教师信息的采集也都是直接从校园网下载,填好后再传上去。如果想打印什么东西,直接上传到油印室就行了,避免了老师们楼上楼下奔跑的操劳;印卷子也基本上是自动化了,几千张的卷子,一挥而就,而且按提前设置好的张数自动停止。真是简单省事、快捷方便。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表现在各个不同的层面,渗透在每一个角落,我所写的仅是所有变化中的冰山一角,且做“窥豹一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