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国企 三大转变
发布日期:2009-02-24   来源:   作者:

“我看改革开放

30年”推荐文章

三十年国企 三大转变

来源:人民日报

推荐人:黄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能否成功关系国家命运,关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

      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这些长期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困难,是国企改革必须解决的历史性难题。

      放权让利、利改税、两权分离,抓大放小、股份制改造、减员增效,有进有退、优化布局……30年来,国企改革冲破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不断深入,国企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步伐坚定有力。

    从政府机关的附属生产单位,转变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从两权分离前提下的放权让利,转向产权改革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30年艰辛的探索改革,30年不懈的攻坚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日臻完善,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空前提高。

                                                                                                                              ——编

    从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关键词

    放权让利两权分离

    利改税承包责任制

    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同志至今还记得“四分钱奖金风波”。1979年,工业区一家码头施工企业规定,每个工人完成当天定额后,每超额一车可得4分钱奖励。

    4分钱”激发了人们的干劲,让每人每天的装车量翻了近两番。不过,却引起了一场巨大的争议,不久便被上级部门以“不许滥发奖金”勒令停止了。后来,事情惊动了总书记,定额超产奖才得以恢复。

    “四分钱奖金风波”只是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处境的一个缩影。

    时任重庆钢铁公司党委书记的潘青山说:“当时的企业不仅在生产经营上没有任何自主权,就连建个厕所都要经过几次大讨论,最后还是没建成。”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都由国家负责……这就是当时国营企业的经营状况。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一杯茶、一份报纸就能过一天”……这是当时大多数国企职工的真实写照。

    19781218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在此之前,197810月,重庆钢铁公司、四川省宁江机床厂等6家企业已率先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潘青山回忆说,当时试点的内容是:企业完成规定的经济技术指标,可从计划利润中最多留成5%,还可以从超额利润中留成20%

    正是这些今天看来“小儿科”的改革,突破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传统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激发了企业的创造力。

    沿着“简政放权、减税让利”的改革思路,从1978年至1992年,我国先后采取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推行经济责任制、两步“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股份制试点等改革措施。

    1979525,国家经委等6个单位联合发文,确定首都钢铁公司等8家大型国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

    两个月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国拉开序幕。

    首钢退休职工陈生志回忆说,1981年,首钢又实行了“利润包干”,即在保证完成当年2.7亿元利润上缴的前提下,超额的利润由首钢按一定比例自主分配使用。当年,首钢的利润达到了3.1649亿元。

    1984324,福建省55位国有骨干企业的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要求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人民日报》进行了全文转载。1984510,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明确了企业拥有更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的商品经济。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决定提出今后应全面推进以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的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按照这一目标,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两权分离”,即国家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权分离。

    “两权分离”的提出,让国有企业朝着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迈出了关键一步。正是在1984年,一个崭新的名词——承包制,开始走入国人的视野。

    这年的328,石家庄造纸厂门前突然出现一份《向领导班子表决心》的“大字报”:“我请求承包造纸厂!承包后,实现利润翻番!工人工资翻番,达不到目标,甘愿受法律制裁。”

    “大字报”的作者是该厂46岁的业务科长马胜利。在他承包的第一年,石家庄造纸厂就盈利140万元。承包4年,利润增长2194倍。马胜利也因此被称为“企业承包第一人”。

    198612月,国务院提出,要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87年,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企业的承包面达78%,大中型企业达80%1990年,第二轮承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在这一时期,我国涌现了关广梅、步鑫生、张瑞敏、柳传志、倪润峰等一批国企改革风云人物,也造就了海尔、长虹、联想等一批国有企业典型。

    19927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条例》明确了企业拥有14项经营自主权和自负盈亏的责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国营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成为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从两权分离下的放权让利转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关键词

    抓大放小 攻坚脱困

    股份制改造 减员增效

    20世纪90年代,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试办经济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竞争,合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刚刚被推向市场的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力不从心。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虽然通过合同形式界定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有效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但是,这一制度安排尚未真正触及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没有改变国有企业所有制内部所有者相对虚置的根本弊端。

    随着承包制的全面推行,承包指标确定的随意性、承包人行为短期化等问题逐步显现。加之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等历史问题,在1992年之后的10年里,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最困难的1998年,2/3以上国有企业亏损,全国国有企业加起来的利润才213.7亿元。国企改革也因此被称作最难啃的骨头

    提起当时的困境,一汽的老职工们深有感触。作为汽车工业的元老企业,一汽曾是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的典范,大工业的工厂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大一统的工作秩序不知羡煞了多少企业。当时的一汽拥有医院、中小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公安局等。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一汽除了没有火葬场,什么都有。拖着沉重的包袱,共和国长子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对当时国企的困难也深有体会:“1993年,宝钢人均钢产量200吨,而国际水平是600吨,沉重的人员负担,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沉重的社会负担、庞大的冗员、僵化的机制、落后的生产设备……国有企业不仅自身缺乏良性发展的机制,低下的效率使其在市场上甚至没有能力与乡镇企业竞争。    

    寻找一种更加深刻的制度变革,成为国企改革的时代要求。

    1993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1994年开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在100家企业推进。企业大门上惹眼的招牌 “×ד××总厂逐步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所取代;企业领导班子里出现了董事董事长董事局主席监事等新名词。

变化的不仅仅是名称,更重要的是内涵——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更探索出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到2000年,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80%以上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1998123,在上海浦东的一座炼钢炉前,12万锭落后棉纱锭被回炉报废。由此开始,包括压锭在内的一系列脱困措施陆续付诸实施。国有企业改革脱困3年攻坚正式拉开帷幕。

技改贴息、政策性关闭破产、债转股、再就业工程……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出,减轻了企业负担,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分离企业办社会、技改、公司制改造……以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为切入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得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抓大放小、战略性改组、调整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形式……通过实行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制等一系列措施,一大批国有中小企业浴火重生。

 1999年底,国有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出现转折性变化。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可达2300亿元左右,比1997年增长了1.85倍;14个行业除个别行业外都能够全行业盈利;31个省区市有望全部做到继续增盈或整体扭亏;6599户大中型亏损企业减少70%左右……国有企业整体扭亏为盈,为国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从单个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向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

关键词

有进有退 优化布局

整体搞活国有经济

30年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这是做强国有企业、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改革开放以前,国有经济可谓“遍地开花”。1978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92%。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私营经济分布领域不断拓宽,外资企业逐步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提出“有进有退”、“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战略思想,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开始提速。

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确定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

 随着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得到优化,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1997年,国有企业25.4万户,到2007年减少到11.5万户,年均减少1.4万户。企业户数减少,但国有经济总量扩大,综合实力增强。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3.9万亿元,到2007年增长到35.5万亿元,年均增长9.8%

 目前,半数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一批国有企业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面超过90%,中央企业下属子企业大部分实施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重要的是,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07年底,有99家(次)中央企业进行了49次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到149家,全国共有129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布局的优化为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提供了条件。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奥运场馆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凝聚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和“歼十飞机”工程等更成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典范。

“实践也证明,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使得‘经济生态’和‘竞争环境’越来越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广东、江苏、浙江等民营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国有经济的发展同样出色。”邵宁说。

广东国有企业户数、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实现利润都排在全国前三位;江苏国有企业户数、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均居全国第五位,资产总额居全国第四位;浙江国有企业户数、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都是全国第六。

 国有经济能否发挥好主导作用,必须放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虑。拥有了一大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话语权。

2007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的有43家,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有26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有19家。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都有不凡的表现。20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之一的香港新机场、世界最高钢筋混凝土建筑俄罗斯联邦大厦等一批高难度、标志性建筑“作品”上,镌刻着中国企业的名字:中交集团、中冶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世界500强中,我国内地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达到了26家,其中不乏处于完全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如中远集团、中国五矿、中国建筑等。

 30年艰辛的探索改革,30年不懈的攻坚创新。肩负着发展重任,承载着民族梦想,国有经济一定能继续创造出新的辉煌,中国企业一定会跻身于世界强手之林。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