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 当中国微笑在志愿者脸上绽放
发布日期:2009-02-23   来源:   作者:

“我看改革开放

30年”推荐文章

  改革开放30周年 当中国微笑在志愿者脸上绽放

来源:河北日报

推荐人:徐彦琳

有人说,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象征,“鸟巢”的打造实际上经历了30年时间,而这也是中国铸造“微笑”的30年。

    30年前,人们对“奉献”一词的理解,不过是每逢35,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涌上街头,剃头、修表、捡垃圾……“突击”式的“奉献”,虽声势浩大,却不免流于形式化和短期化,以至常生“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之叹。

    改革开放号角响处,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到政府管理、公共服务,无不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志愿服务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走入人们的视野,并用实践告诉人们:市场经济与人文关怀并非必然矛盾、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更应相互依存。

    从一个个单枪匹马尝试志愿服务的“独行客”,到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间志愿者社团,“做一名志愿者”成为新的社会时尚。志愿者相伴改革开放步履而生,浓缩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始终不渝的道德提倡,也体现了现代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更赢得了全民的认同和参与。

    其实,寻找所谓“第一批志愿者”,注定是一个无解之题。因为公民社会的成长,如聚沙成塔,并无年轮可循,而志愿精神体系的形成,亦如细水长流,无从找寻斧凿刀刻的时间印迹。在与改革开放浪潮并生的志愿服务发展进程中,没有谁能够准确地断言,中国或者河北的“第一批志愿者”究竟出现于何年、何月。

能够确定的是,我们今天所讲述的,都是在风云初起之时,尚处萌芽状态的河北志愿服务最真实的记忆。他们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绽放出了最灿烂的“中国微笑”。

 

    第一个志愿者红绶带:戴上它,为做好事更方便

    讲述人:徐永权 河北冀铁集团经贸公司党委书记

    试图追溯我省最早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发现许多正式的记载都提到了同一件事——19931219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起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从此,志愿服务宛如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而作为此次活动的一部分,“石铁青年志愿者学雷锋迎春运活动”,也由此被认为是我省最早的青年志愿者群体活动。

    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当年负责策划和组织此次志愿者行动的原石家庄铁路分局团委干部徐永权。

    “我1989年来石铁分局工作,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每年35日的“学雷锋奉献日活动”。那时候,一到35,石铁分局沿线各站的车站上、列车上,以及各地铁路职工宿舍区,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学雷锋”活动,有为乘客送站接站的,有送水、发旅行小册子的,也有在宿舍区搞义务维修和义诊的,很受欢迎。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铁路职工的“学雷锋”活动不再局限于35,而是扩展到了春运、暑运和一些重大节日。但是,在服务内容上仍与“学雷锋”时期类似。

    1993年底,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于是,那一年的“石铁青年学雷锋迎春运活动”才变成了“石铁青年志愿者学雷锋迎春运活动”。

    我并不知道,我们1993年的这次活动,是我省第一个冠以“志愿者”之名的群体活动。但我却记得,石铁青年是我省最早披起红色绶带做好事的群体。

    我们想帮助旅客拎行李,不用醒目的红绶带表明身份,人家怎么肯让我们帮忙?可不管绶带上写的是“学雷锋”、“志愿者”或者当时叫得最响亮的“青年文明号”,其实质就是雷锋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994年,我担任了石铁分局团委副书记,直至2000年。而我离开的那一年,团中央正式将35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第一辆街头献血车:凤凰城里“驼铃”响

  讲述人:王洪青 唐山市中心血站血源科科长

    我省第一辆献血车,1995年出现在唐山街头。“当时全国都还没有专门生产献血车的厂家,那辆献血车,是我们向甘肃一家客车厂特别订做的。”“那辆车名叫‘驼铃’,由一种43座左右的客车改装而成,只有3个采血位。”由于“驼铃”没有暖气,冬天只能靠客车排气装置所散发的一点热量取暖,可这种方式时间长了容易引发汽车自燃,也不敢过多使用。夏天车里就更闷热了。所以,第一辆献血车并没有像现在的献血车一样,“驻扎”在纪念碑广场,而主要是游走在学校和一些市内繁华路段,方便市民献血。

    作为一个经历过灾难,感受过大爱的城市,有一种与抗震精神不谋而合的志愿精神,总能引领着唐山人投身爱与奉献的崇高事业中。而见证了唐山市民博大爱心的献血车,也已更新换代到了第四代。

    如今,仅唐山市区就有9辆献血车,大车有四到五个采血位,小车也有三个采血位,并都有洗手池、冰箱、休息椅等关怀献血者的服务设施,让人们在奉献爱的时候,也能感到温暖。

    

第一个民间环保志愿者组织:从“独行侠”到“遍地知音”

    讲述人:张忠民 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

    作为我省最早的环保志愿者组织发起人,他倡导成立的我省第一个学生环保社团“自然之子”刚刚过了12岁生日,而由他发起成立的我省最早的民间环保志愿者组织“绿色知音”,也已成为在国内和国际上都颇有影响力的环保NGO(非政府组织)

    原本我已做好准备,此生都要做个环保“独行侠”,谁知没几年工夫,就成了一支庞大队伍的领队人。

    198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被分配到省会郊区一所中学任教。那年,正赶上河北连续干旱,我从报纸上看到石家庄等城市地下水位连续下降,已形成很大“漏斗”的消息。那时候,很多单位都没安水表,只是象征性地每月从工资里扣几角钱的水费,人们用水毫无节制。我心疼,对自己说:“必须有所行动!”

    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和社会的环境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作为教师的我只能利用课堂影响学生。同时,我还积极游说媒体并撰写了大量环保文章,以形成影响社会认识的舆论力量。

    1996年,我倡导的“自然之子”环保社团在河北经贸大学成立,这是我省第一个学生环保社团。

    2000年,我接到了“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的启动仪式和研讨会的邀请函,但要求与会单位必须是组织而不能是个人。于是,在我的发起下,河北“绿色知音”民间环保组织成立了。随后,九名成员参加了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性环保盛会。“绿色知音”的出现,使外界听到了来自河北民间的环保声音,也给了环保志愿者们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多元的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30年,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功不可没。如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组织正在合力支持环保,作为公众自我教育的平台,他们成长很快,但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