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高一年级期中优秀作文选登
发布日期:2019-12-05   来源:上海市光明中学   作者:李敬东

    作文题目:

荀子劝学》中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语,大意是:君子的品性与一般人没有特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君子善于借助外物来成就自己的品性

你在成长中有相同或类似的体会吗?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竹,我们的约定

高一(1)班  陈柯睿

人生站台,熙熙攘攘,步履匆匆,有相遇的欢喜,也有离别的苦涩。斗转星移,时空变幻,有些人,有些事如烟云般消散,有些约定,有些情,却在心田里发酵,历久弥新。

“我不想学画画!”九岁的我被妈妈使劲拉进了画室。我十分抗拒地想往外跑,这时,一个声音叫住了我:“孩子,慢点跑!”

我回头一看,是一个看上去已经六十多岁的人。妈妈告诉我这是我的国画老师——杨启桓老师。杨老师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提示我跟他过去。他带着我游览整个画室,看着满墙的画作,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那严密逼真的工笔,那生动活泼的花鸟,那豪气凌云的山水,在我的眼前一一滑过。

于是,带着期待,我的国画之旅启程了。

一转眼几年过去,我和同学们已学了不少了。最近我们正在学习梅兰竹菊。老师问我们:“你们先想学什么呀?”我们齐声回答:“竹!”老师微笑地问我们为什么想学竹。我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因为竹特别高大,很厉害!

老师一脸宠爱地看着我们,带我们到桌前。我也找了位子坐下,准备好了笔。

杨老师选了一支扁平但粗壮的毛笔,在两边蘸上浓些的墨,再用另一支毛笔蘸上淡一点的墨,涂到毛笔的中间,只见杨老师把毛笔捏成了刷子的形状,起笔有力,下笔干脆,老师嘴里念着。刷刷两大笔,宣纸上立刻出现了一根筋骨有力,高大挺拔的竹子。老师一鼓作气,又画下了几根竹,用浓淡区分着远近。“竹节要鲜明,有力而干脆。”杨老师换起一支中号笔,“啪”地一声,笔尖落到了宣纸上,干净利落地一拉一提,多么节骨分明的竹节啊!我被竹坚韧的样子所震撼,多么挺拔的竹啊!多么有气势的竹!

老师含笑望着我们,“刷刷刷”,飞快几笔,一气呵成,竹叶呈现在了我们面前。那笔直的竹叶像一把把锋利的刀,一次次地刺激着我的内心。杨老师突然抬头望向我们,淡淡一笑,笑而不语。接下来,我被杨老师的动作惊到了。在竹林的尽头,出现了一个水塘。水塘边上居然出现了两只丹顶鹤,一只俯身在水里找鱼,一只在梳理羽毛,一轮明月挂在了空中。永淡墨水作为夜晚的背景,顿时我似乎独坐塘边,在我眼前的水面上溅起了小水花,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明月、丹顶鹤、竹,三者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共鸣。应着朦胧的月色,我在这夜晚里,感受着宁静,体会着美好。没想到,竹还有如此安逸祥和的一面。

画毕,老师对我们说:“是不是和以前的想法不一样?这就是竹的另一面。它坚韧,但也平和。”嗯,对,我也想做一个坚韧但温和的人!

时光飞逝,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我离开老家,离开杨老师很久了,但竹的坚韧温和我一直牢记在心。我曾记得分别那天,老师送我一幅画,哦,就是之前那幅《月仙竹》。老师,我将来一定回来,我们再一起画竹。

竹,坚韧,而又随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偶然翻出这幅画,在提笔的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宁静的夜晚,明亮的月,温和的竹。我会记得那年我们关于竹的约定与期望。

 

教师点评

竹是一个君子很喜欢用的传统意象,代表着坚贞、高雅、气节。作者运用倒叙的手法,描绘了当初向老师学习画竹的过程,尤其是老师画竹的过程,写得十分细致,犹如国画中的工笔细描。对于她而言,画竹的过程既是一个修炼,同时也是她所追求得到品行的象征。张奚斌

 

善借外力,事半功倍

高一(3)班   张宗甫

古代常有“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之说。这些耳熟能详的武功招式有着一个共通的核心:借助外力,事半功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语出自荀子的《劝学》。文章中告诉我们的学习的方法即便在今天也一样适用。借助外力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案例有很多,而我更偏向于论述如何在学习上正确地使用外力以求得更佳的效果。

当今社会,学习依旧是份苦差事,物质条件丰富的前提下,学生们的压力不减反增。在我个人看来,这些情况都是由于外力借用不当导致的。智能手机这一发明已普遍成为了学生们借用的最多的外力。学习的途径除了在校听老师讲课、向同学、家长求助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手机上的软件查字典、找资料和做其他许多的事来帮助我们学习。举我自己的例子,我习惯用手机制定每日的学习计划,以屏幕上的文字代替纸张可以让我随时随地依情况更改计划。这也让我养成了有目标、有步骤、有调整的好习惯。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益处,也为我们提供了事半功倍的最好手段,只要我们能善加利用,就能更好地完善自我。

但同样的,任何事都有其两面性,手机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今,大部分学生的现状是:早上醒来划手机、下课偷偷玩手机、放学回家玩手机、一边做作业一边玩手机、熬夜玩手机……这种案例几乎在任何中国学生上发生过,不论年龄大小、成绩好坏。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当我清醒之后,我发现其中有这样的一个规律:学生想要舒缓压力却苦于没有途径发泄,便寻求手机的帮助,可惜用力不当、事倍功半,又影响到了心情、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便又拿起手机把玩。如此周而复始,陷入恶性循环……由此不难发现外力的错误使用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非但没有辅助学习,更是养成了恶习,耽误了前程。

因此,我们要正确的使用外力。借由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思路。首先,我们要观察,“研究”一下这个外力如何产生、如何使用。接着,在了解了其运作原理之后,把好的方法留下来,坏的部分就舍去。例如,保留手机里有益的学习软件,删去其中浪费时间、占用空间的程序,并正确使用留下来的好的那部分,我们的学习便会如虎添翼。

力量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善加使用。善借外力,才可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教师点评】

小作者能准确把握材料的要求,开篇就明确了自己的观点,即借助外力能事半功倍。然后结合自己使用手机提高学习效率的经历,进一步阐述了善借外力的好处。小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从反面入手,继续分析如果无节制、随意滥用手机,那么非但不能促进学习,反而带来危害,使自己的分析更加全面。最后,小作者还能巧妙活用刚学习的《拿来主义》中的方法,我们要“占有、挑选”,分析利弊后选择适当的方式借用外力。比较遗憾的是对他《拿来主义》还不是很熟,有印象却难以使用到位,如果能点到“鱼翅”“烟枪烟灯”等进行对照分析,就更好了。

这则作文材料看似不难,其实难点在于需要关注到“借用外物来成就自己的品性”。大部分的学生都写成了借助外物来提高效率、促进成功,而忽视了材料中“品性”一词,因此把握或有偏差。本文的作者在行文中关注了“品性”一词,将自己的习惯养成纳入其中,全文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虽有瑕疵,依然可圈可点。沈琼瑛

 

一支与两支

高一⑷班  姜知雨

前两年,我的膝盖受伤,动了手术,需要在家静养两个月,在此期间,我的出行全靠拄拐。

刚出院时,我第一次拿到拐杖,一时不知所措,这拐杖用起来好不方便!出行全靠一条腿和一支拐杖,走路又慢又不稳,上下楼梯更是累人。

随着时间推移,我使用拐杖逐渐熟练起来,但却发现每次走路,另一条腿酸痛不已。手臂支撑着拐杖的移动,上楼下楼时的影响更大。每次走路都是如此,我为此苦恼不已,也想过很多方法,看着别人的康复正常进行,但我却因基本的拄拐而停滞不前。

康复科的医生告诉我,像我这种情况,基本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一定是我的方法不适合自己。

如果我用两支拐杖走路更多地依靠手臂力量,而非腿部的跳动,相比之前轻松不少,而且走路更为平稳。原来,只需要多一支拐杖,我的康复生活会变得那么方便。

我家住六楼,每周要换药三次,在没有电梯的情况下,拄拐是唯一的选择。那段时间是七月末八月初,夏天最炎热的时候,往往上一次楼要耗费至少15分钟时间,这种运动量足以让我热得直流汗。但找到了更好的方法后,走楼梯速度快了不少,下楼梯的危险系数也下降了。

两个月的拄拐康复时间很短,这段时间里,我却深刻理解了那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多借助一支拐杖,大大帮助了我,减少了我很多麻烦。

其实在生活中,借助外来物帮助自己的情况有很多。人类发明了这么多物品,都是为人们更方便地生活服务的。我们通过外物的帮助来学习,像是考试时可以用到的圆规和三角尺。同时更勉励我们灵活地学习,很多事物并非想象中困难,一点点的辅助就能迎刃而解,从而发现自己的提升,甚至来成就自己的品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的这句话,使我收益颇丰,让我更灵活地学习,懂得善于运用外物的道理来更好地学习,更方便地生活,通过这方法来成就自己的品格。

 

【教师点评】

作者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体会到了“善假于物”的道理,更难得的是,作者以小见到,由此生发出进一步的议论,点出这种“善假于物”不仅仅是帮助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更可以在个人的品行层面有所成就。张奚斌

 

假物修身

高一(7)班  郑诚

人是社会的的人,每一个人想在社会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必定要借助于人类社会的产物。

人类社会总体上是在不断进步的,进步的原因在于知识的不断积累。知识来源于前人的经验,而书籍是前人经验的最好总结。因此,要想借助社会产物提升自己,到达假物修身的境界,就得接受书籍的熏陶。

以我个人来说,书籍让我受益匪浅,我曾阅读过一本简装版的《资治通鉴》,读它给我最大的改变是,不再对政治事件拘泥于表面,而是深层次挖掘这对谁有利,动了谁的利益,谁处于困境。这使得我对历史发展的动因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更是让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所以,看史书能开拓人的视野,明晰人的头脑。

再一本就是社科类的书——《乡土中国》。以往我对社会科学只限于读史时偶然遇到,而这本书为我打开社会科学的大门。它是在我有一定人文历史思考时才进入我的思维世界的,因而读起来并不难,有些论点与我之前设想的竟有相似之处,不禁令我拍案叫绝。而它带给我的收获是对人类这一群体分类研究的方法,让我明白人群与人群间因各种原因会有差别,这为我思考问题时提供了新思路。所以,看社科类书能与人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从而更超脱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但人类社会是不能仅停留在对过去经验的保留和重复中,我们需要对现在的处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为将来铺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光读书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行社会实践,对环境有整体把握,从而不纸上谈兵。因此,要想借社会产物提升自己,到达假物修身的境界,还得勤于到社会上去实践。

我曾在博物馆当过一天的志愿者,这个博物馆我是常去的,如今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去回想当时的自己。我的任务是看好一块岩石,不让人站上去。起初还是很正常的,后来逐渐有小孩顽皮地攀爬,我一一劝阻。几个小时过去了,我已腰酸腿麻,但仍需劝下调皮的孩子。不过爬的孩子不少,大部分被自己的父母训斥下来。参观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却不约而同地在此情此景下达成了默契,可见目前国民素质已不差,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可论证得出孔子所言“仓禀实而知礼节”的结论。所以,社会实践能从局部了解到社会的部分情况,让人更清楚地认识当下的情形。

因此,要想在社会中提升品行,实现价值,就得做到假物修身,从书籍与实践中寻找答案。

 

【教师点评】

以阅读作为自己借助的外物,从自身感受出发,谈阅读作为外物在学习中的运用,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感受真实贴近学生的体验,能将所学的教材文本作为论据,成为本文的一个亮点。谈了阅读对提升自我的作用,语言流畅有哲理,如果语言再整合一下会更有逻辑性。於健

 

“善假于物”

 高一七班   黄伊冉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在《劝学》一文中有此言,来告诫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物来成就自己的品性,即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来改变恶的本质。

我们之所以借助外力学习,并非是自身没有能力,而是外界事物所积淀下来的时间与阅历,比我们要多的多。《师说》中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我们向小草学习坚强,我们向莲花学习洁身自好,我们向梅花学习“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每一天都在受着外界事物方方面面或大或小的影响,对此,我们也需要注意应该借哪些外物学习。

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周遭环境对人们自身品性发展的影响之深远,因此,我们更应该妥善选择自己借助的外物,真正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以自身为例,我曾借助阅读著作来提高自身阅历与作文水平。这些著作之中,有我国名著也有它国名著。因国籍不同,作者身份地位、宗教信仰,观察社会的角度不同,其对待同一事物的观念就会有所不同。而我在其中,则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与学习,绝不盲目认同作者观点,而是在结合他人看法后加入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借助外物学习,要学会善于观察,同时也要顾全大局。学习的目的在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理解事物的真谛也在于全面的理解而不是片面的。任何事物都并非只有好的一面,往往坏的一面会被人们所省略与忽视。我们想向科学家学习他们的智慧,殊不知背后是他们多于常人无数倍的努力;我们向企业家讨教走向成功的秘诀,殊不知这背后是他们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夜。我们向火车头学习一往无前,却不知道何时应该停下,哪里才是终点;我们熟知坚持就是胜利,却不知道咬牙坚持实则极其痛苦,或许有些放弃能带来想不到的结果。“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吕氏春秋》也这样告诉我们,做事要考虑周全,顾全大局。

总而言之,借助外物学习,要有所选择,要善于观察,更要顾全大局。而对于我们当代学子来说,这只是成就自我的方法之一,最重要的还是满载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不断前行。如同村上春树有云:“对人生来说必不可缺的东西,不是取胜,而是曾经无悔地战斗过。”

 

【教师点评】

高一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刚刚起步,这篇文章无疑是一篇范文。议论文的结构框架清晰完整,思路严谨,语言有论证的力度,充满着作者的反思,值得一读。借助教材增加了论据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将自身的实际感受与抽象的哲理联系在一起,更有力地论证了观点。於健

 

善假于物

  高一 7班    王诗芸 

“书”中寻觅一片心灵的净土。在“旅行”中发现一块幽秘的桃源。

初三那段日子,我曾经历过一段迷茫。两点一线的生活使我越感枯燥,而成堆的试题也不由令我心生厌烦。

记得是在最后的那个暑假,我来到了图书馆。幽静淡雅的气氛在时光中缓缓流动,我感受到了书的真谛,往日的焦躁瞬时消散。

在那段时间,时不时地借助书这个神秘的物体,使我获得了良好的心态,又开足了马力,努力学习。

书不仅仅可以开阔眼界,令人得到心灵的慰藉,也可以令人拥有独特的思想主见。所以,借助书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品性。

我曾到过巴黎,去看塞纳河的小舟,去感受那被誉为“流动的盛宴”的风情;我曾到过俄罗斯去感受红场那宏大的历史气息;我曾到过埃及,去寻找红河中那战士的痕迹……我曾借助那美丽的大自然,去令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从大自然中,人们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将书中的世界变为现实,而这些,都是书带不给人们的。

因而,当一个人感到疲倦时,放下手头的事去借助外物,开开眼界吧!这样便会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然而,外物的“借”并不是盲目的,若一个人盲目的旅行或者疯狂的沉迷于闲书,岂不与吃喝玩乐没了区别?

另外,“外物”也应是有范围的。报纸上,亦或各类网络信息中,甚至身边,都会出现一些和“作弊”有关的字眼,那是一些愚蠢之人才会干出的事情。他们借助了周围人的“好意”帮助,既祸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外物”的借,应先建立在诚信上。

也有人喜欢拿手机当作自己的外物,不外是打游戏或者刷微信了,这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手机带来的各种攀比和不良风气,会使这些人逃不出这个“围城”,近而使自己身心疲惫,他们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所待的,是一个不可重复的高贵圈子。

总而言之,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借助特定的外物,才会塑造出一个更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善假于物”。

 

【教师点评】

以书作为自己在学习中的外物,认识它走近它,借助它,善用它,让自己在学习中有所提升,让自己对人生有所开悟。主题鲜明,语言流畅有哲理,结构清晰完整,说理有力度。於健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