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推出重磅微视频《闪亮的名字》,追忆这些“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国庆期间从3号到7号每天上午播出1集,在这5集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5号上午播出的有关“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先生的那一集。
常书鸿1927年赴法国留学,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妻子陈芝秀也在法国学习雕塑,两人琴瑟和鸣。留学十年间,常书鸿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许多油画作品获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虽然在巴黎获得了令人羡慕的荣誉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但他始终忘不了报效祖国。1935年秋天的一天,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里面有400幅有关敦煌石窟和塑像的照片。
在战火纷飞的1936年,常书鸿告别了妻女回到了祖国,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教授。第二年,常沙娜跟随妈妈回到了国内,开始了逃难生活,最终到达重庆安顿下来。但常书鸿始终没有忘记敦煌,没有忘记莫高窟。1943年,常书鸿肩负着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重任,经过几个月艰苦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
作为一个艺术家,常书鸿先生去敦煌的本意是考察千佛洞的艺术价值,发扬敦煌文化。但等他到了那里才发现,生存首先就是个难题,于是他开始了艰苦的拓荒工作。他放弃了个人的艺术创作,带领研究人员清沙筑墙、整理资料、修复石窟塑像、临摹历代壁画,为敦煌的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这期间家庭的变故给了他沉重的打击,结婚二十年的妻子因为受不了艰苦的环境和寂寞的生活不辞而别。不久,他又收到国民政府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命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最初的理想,他早已将自己和敦煌融为一体,将自己的余生都投入到敦煌的保护之中。是他的这种时代的责任感,使得敦煌壁画得以保存到现在。
外国的窃取,国人的无知,政府的疏忽,大漠的荒凉……作为一个在建国之前就到了敦煌,在一穷二白的境遇下,这一个个难关他都挺了过来,如今他的坟墓正对着敦煌。
生护敦煌,死守敦煌。
不忘初心,方能笃定前行。我们追思英雄,缅怀先烈,英雄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他们为祖国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亿万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