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过了这个周末,我们即将投身于高三的第四周学习中去。在过去的三个星期中,我体验到了与高二截然不同的生活。每天的课表上都有两到三门课要连着上二到三节,这不仅是对老师们体力的考验,更是对同学们专注度与定力的考验,因为只有认认真真听进每一个零散的知识点,积极思考老师们在课堂中提的每一个问题,参与进课堂,才能在实战中砍下更多的分数。
与课程安排一起变化的还有小测验的频率,所有科目的小考基本都是一周一次。在一次次的磨练中,看着自己的分数虽然起起伏伏,但总的趋势却在缓缓上升,才明白自己的辛勤付出并没有白费。同学们即使偶尔会对高频的测试有所抱怨,但是经历过中考的大家都明白,只有在平时身经百战,见识各种各样的题型,才能在最后从容不迫地走进考场。
在这紧张而又充实的最后一年中,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完成每天的回家作业,并保证每天有6个小时的睡眠,那么第二天在上课时才不会昏昏欲睡、萎靡不振。与此同时,每周的体育活动也必不可少,不能因为沉迷学习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毕竟那才是革命的本钱。
高三的这一年的拼搏和努力,我觉得,应该是这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愿大家都能够不辜负自己流过的汗水,实现自己的梦想。
——王立宸
不知不觉,静默流动着的时间已将我推进了高三的这一年。清晨揉去眼前的朦胧,视线掉在几张第三周份的作业上,惊觉那个在暑假里还心神不宁的自己已经在高三的生活中呆了三个星期了。目前的我已经切身体会到了日益增涨的学习压力,亲眼目睹到了复习课程与以往课程的不同,然而总觉得这与我想象中的高三生活有些许不同,因为置身于这努力拼搏,奋起直追的一年中的我,心中尚未燃起学习的斗志。我逐渐意识到,高三最艰难的战役,并不是面对学习压力的背水一战,而是与自身惰性的勾心斗角。
到了高三,上课时学生们变得更安静了,有的是早已进入了备考的状态,比起师生之间的交流,他们选择通过单方面的听讲来狙击自己的盲区,也有的是睡眼惺忪,跟不上课堂的节奏。在这种统一复习的阶段,学生的自觉性极其重要,能否拿出努力的拼劲,能否克服自己的惰性决定着复习的效果。而放学之后,增加的作业量与疲惫感威胁着平时用来发呆偷懒的时间,能够更清晰地意识到,只有能充分利用那些虚度的偷懒时间,抓紧时间保证睡眠,才能保证第二天学习的好状态。
不过实际上,这些情况并不是高三的特产,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习生活,克服惰性,力争上游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高三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一方面上是高考逼近的信号,而更多的则是危机来临时,身负惰性的我们处在图一时之乐和为长远利益刻苦之间的挣扎。这一年,将是我们长大成人的蜕变过程。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压力,塑造着我们成为大人需要具备的责任感,吃苦耐劳的毅力,它提醒了我,我要画上的不仅是高中生活的句号,也是破茧成蝶的句号。
——王世晨
初来乍到的时候,觉得挺煎熬的,暂且不说同窗都是生面孔,我的心态放不开来。遇到新的老师们,我也总是出小岔子,开始的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我刚来此处状态不对,与老师也谈过几次心。慢慢发觉原来只是我一直都处在一个错误的状态。数年学习中,我大多只是仗着自己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聪明,能够偷一点懒,考得差了怨天尤人,觉得自己运气不好,考得好了又觉得理所当然沾沾自喜。可我发觉,原来我错得有那么离谱,长时间的“散养”放纵,让我总是应付处事,我对学习的态度,原来只是想要实现对成绩最低姿态的自我满足。对于数学,说实在的,一开始我非常反感新老师的教育方法,数学成绩也从原来的年级前几坠入底部,因为我觉得数学是一门“放开的学科”,不该如此固执死板,直到这么久下来,我才明白,这叫严谨,我以前数学的成绩不过是一时的运气,昙花一现,纵然得过高分,可那不过是一个个冰冷的答案,我缺少了更多思考的过程和步骤。开学的摸底考打醒了我,重新摆正态度之后,数学成绩有了一丝丝的回升,因为我的习惯问题,对于数学作业还是总有纰漏,但我会尽力修正,把数学题上省略的过程和思维通性重新排好。
最让我触动的应该是英语了,上学期的王老师虽然也教得很好,但是她知道我英语是个“惯犯”,虽然一样细心教导我,但却没有给我和其他同学一样的压力,我开始觉得很惬意,但成绩一直在打我自己的脸。直到这学期开始,新来的刘老师也知道我是个英语吊车尾,但她给我的要求和其他同学相比,反而更严,在我考得很差的时候,我很无奈却又接近无感的叹息的时候,有意无意,她给过我一句“有进步了,但是还是不咋地啊,你要加油啦。”说起来很煽情,但这是我在英语上第一次有种奋发的感觉,我发现自己也是能学好英语的,虽然离高分的同学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我有些在练习的部分得到了质的飞升。
细细算来,到这个新的班级,认识新的伙伴新的老师也有半年了吧。从开始的煎熬和度日如年,到现在的想要抓紧时间,应该也算是一种进步吧。我的感悟或许很幼稚吧,至少在我自己看来都有点幼稚,但我还是忍不住打了这么多字。我学习常常是凭着一腔热情,可是热情会燃尽,能够把学习的激情带到习惯中,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
——佘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