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调查及策略的研究(穆晓炯)
发布日期:2002-11-05   来源:   作者:
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调查及策略的研究

(二○○二年九月,穆晓炯)

                                   提   要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主渠道是课堂,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知识、技能,并逐步学会学习,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多教师也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家都在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智能的新途径。但观念的转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要真正贯彻落实、组织实施可能难度还很大,尤其是操作层面难度更大。

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普遍改变了原来以讲为主、讲练结合的模式,大多采用边讲边问、讲练结合的方法,这就对课堂提问这一基本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起着传统教学中传递反馈信息、检测教学效果的作用,还应起启发引导、培养创新的作用,甚至还应从“师问生”的单一形式变为“生问师”、“生问生”等多种形式,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本文试图对高中数学学科的课堂提问设计进行一些调查和研究。利用录像带分析的方法对课堂提问进行观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出课堂提问的八大原则、六大意识和六大策略。

                                     正   文

一、 研究方法和程序

1.目的设定:背景分析,技术选择;

2.课前准备:问卷表,摄像机;

3.听课录像:现场观察记录,全息录像录音;

4.学生访谈:问卷,访谈;

5.录像带分析:全息实录整理,录像技术处理;

6.教师自我评价:观看录像资料,分析并反思;

7.综合评价:整理所有资料,完成分析报告。

二、 实施过程

1.目的:

利用摄像的方法全息记录整堂课程,记录、归纳课堂提问的形式、内容、质

量等各个方面,并与学生问卷相结合,分析及反思,从而探索改进意见和策略。

2.样本:

在光明中学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共记录了12节随堂课,主要针对课堂提问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对3节课进行摄像记录,利用录像带的再现进行整理剖析,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里仅举比较有代表性的一节课为例(立体几何)。

3.课堂结构分析(个案)

课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第二课时)

4.课堂提问分析:

 

5. 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

6.学生问卷情况统计

    问卷说明:

    (1)问卷为无记名形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如实填写。但为了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想法,在问卷中设了一项“你对数学的兴趣程度及对该学科学习状况的自我评价”,该班级共52名学生,其中有17名认为自己“兴趣浓厚,成绩优秀”,有7名认为自己“兴趣浓厚,成绩中等偏上”,有12名认为自己“较有兴趣,成绩中等偏上”,有10名认为自己“较有兴趣,成绩中等偏下”,有5名认为自己“没有兴趣,成绩中等偏下”,有1名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兴趣,成绩很差”。虽然学生的自我评价未必正确,但与教师对该班学生的评价大致相当(指人数比例),故而按自我评价为成绩“优秀”、“中等偏上”及“中等偏下”分成甲、乙、丙三组进行统计。

(2)问卷采用选择(打勾)的方式,有些写明可多项选择。问卷一共10个问题,这里选取3个列成下表。

三、 归纳分析与策略建议

归纳一  数学课堂以师生问答或边讲边问的形式为主,问题的类型以记忆性和推理性为主。

总观十几节课,发现光明中学目前的高中数学课满堂灌、教师一讲到底的不多,主要的形式是边讲边问。上述这节课在整堂课46′33″中提了27个问题,平均1′45″提一个问题,密集度是比较高的。学生回答问题所用时间(不包括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及动手操作等过程)约为16分钟,占整个课堂时间的34.4%;教师提问以及与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交流所用时间约为17分钟,占36.5%,两者合起来共约占整个课堂时间的70.9%,可见课堂内大部分是问答。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可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师生问答,还有动手实验和分组讨论,各种教学形式应该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上述这节课的27个问题,从复习提问到例题分析提问,结构层次还是比较合理的,注意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总体上就事论事的问题是绝大多数的,启发性强、带有创新意识的比较少。对概念、定理的复述和简单的机械问答占所有提问的33.3%,对例题分析推理的问答占48.1%,两者相加共占81.4%。有几个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可惜没有很好地深入和持久,可见有一些教师已经注意到了,但还缺乏具体操作的能力。

   

    建议一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各种功能,应遵循下述八大提问原则,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提问类型的多样性与和实效性。

第七页(共13页)

    1.启发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设计得富于启发性,以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提问的方式应该是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寻找正确的答案。即使是记忆性的检测与反馈,也应尽可能设计得有启发性,简单的应答式提问要少用。比如开始的复习提问不一定要直接问:某某定理是什么?可以发在一个具体的例题中提出来,或隐含在例题中,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回顾已学过的知识。

    2.启智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启发学生自己寻找正确的答案,而且要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因此,要避免那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设问。提问时,要尽力鼓励学生活跃思路,鼓励多种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应以得出一个答案为目标,更不可以教师自己设定的答案为唯一标准,凡有异者都视为错误,这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不利于开发智力。

    3.量力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这里不仅指设问不可超出学生原有的的学科知识基础,而且指不可超出原有的综合知识基础(后者尤应予以重视)。尤其是负有导入和授课功能的设问,应根据这两个基础精心设计,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去寻找答案。否则,只会是启而不发。

    4.循序渐进原则

    课堂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综合性提问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小渐大,由偏至全,即要设台阶,循序渐进,步步引入,而不是相反,否则学生无从考虑。总结性提问应先局部后全部,最后归纳,不可提太大太笼统的问题。非综合性问题的设计,也不可使学生思维跳跃过大。

    5.主体性原则

    课堂提问虽然主要是教师的行为,但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他们为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主动精神,充分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活动中来,努力思考踊跃回答,共同评价正误,甚至主动发问。只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6.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原则包括下面两方面含义:一是提问要以长期形成的亲密的师生情感为背景,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二是教师应怀着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满腔热情,运用强烈的感染力去提问,让学生经常获得强烈的情感感染,保持积极的学习情

绪,并逐渐培养起强烈的求知志趣。总之,我们应努力使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最

第八页(共13页)

佳地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提问(乃至整个教学)的效益。

    7.期待性原则

    期待性原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充满期待,在他们不能顺利、正确作出回答时,热情地启发和鼓励他们,让其感到教师期待并相信他们能成功(而绝不可冷语伤人);当他们哪怕仅答对很少部分时,也应充分予以肯定。二是对待学习好的学生,也要让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寄予更高的期望,难度较大的问题、其他学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等,有意地识叫他们回答,以鞭策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8.心理品质养成原则

课堂提问除了应实现教学上的目的外,还应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比如:通过提问培养学生锲而不舍探求真理的毅力(而不是答不出就轻易让其坐下),培养学生保持紧张有意注意的注意品质(而不是单纯考虑教学进度,不顾及全班学生听课状况)等等。

归纳二  教师提问的方式比较单调,对学生回答的评析比较简单,提问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上述这节课共27次提问,方式基本就是指定学生回答和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追问,占77.7%(21次),涉及到11名学生,其余有4次学生齐答,2次教师自己回答。可见教师提问的方式还是比较单调的,学生比较被动。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绝大多数是简单地把学生的回答再重复一遍(占74.1%),没有作适当的评析和引申;追问也主要是较为简单的前一问题的延续或对前一问题的回答感到不太满意而作出的,缺乏有目的的步步深入和有质量的循序渐进。

正如前面所说,问答既然是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就要求教师提问和对学生回答的评析都应是高质量的,这样才能确保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建议二  教师要学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利用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加强下述的六大提问意识。

1. 目标意识

课堂提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而是要有的放矢。是否该问,问些什么,怎样发问,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必须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课堂45分钟是有限的,提问是教学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应该不问;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应该少问;而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的,应该多问——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地设计提问。这些在备课时就要有所考虑和设计,虽然在课堂实施中要有临场应变的能力,要随时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但不能太随意。

第九页(共13页)

    2.时机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谈及教学方法不当时,曾这样指出:“有些课堂效率很低,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不善于正确地分配讲授新教材的提问时间……”。设计课堂提问的着眼点有:内容的关键处、内容的矛盾处、内容的含蓄处、知识的规律处、事物的联系处以及学生的不在意处等。提问应主要着眼于内容的关键处。所谓内容的关键处是指教学的重点、难点。 

    3.精简意识

    课堂提问过多有许多害处。从教的角度看,势必面面俱到,喧宾夺主,从学的角度看,势必易于应付,为答而答。可借鉴系统工程的方法,采取合并、简化、取消、加大问题容量、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等方法,力求精简问题的数量,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和操作,提高感悟能力。精简问题的数量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让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

    4.训练意识

    数学是需要“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的。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在这样的前提下去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建议提问不宜太“白”(说白了的“白”)、太直接,要把提问也作为一种训练,要和“做数学”结合起来才能深入有效,尤其是高中学生,不是靠一、两个趣味问题可以解决的,而是要注重每一次提问的训练效果。

    5.过程意识

    好的课堂提问能体现训练过程,随着一次次提问、回答,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要做到这点,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整体性:教师要把教材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分解成前后相联系的几项要素或几个部分,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把每一部分当作一个阶梯,精心设问,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

    ②层次性: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设计辅助问题要注意由浅到深,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提高,达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③展示性:课堂提问应注意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学生思考结果的正确,很少问及学生是怎么思考的,有的是教师代替学生表述思考过程或主观想象学生的思考过程。

6.质疑意识。

学贵知疑,能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是非常可贵的自学能力,也是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表现。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了训练的针对性,又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十页(共13页)

归纳三  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方式占绝对优势,学生面临升学压力缺乏高层学习动机,培养创造能力困难重重。

从录像带(或录音带)中仅仅提取声音资料进行分析,不妨可将每堂课的时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的讲授时间(包括新课、提问、分析、管理等等),第二部分是学生答问时间(齐答或个别学生回答),第三部分是没有“声音”的时间(主要是学生在思考问题、做练习或分组讨论,教师可能在巡视、参与讨论或者在板书等等)。

如果进行一个不能算很科学的计算方法,但大致能发现一些问题,即把第一部分看作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时间,把第二部分看作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时间(当然学生的答问也是围绕教师的提问,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提出问题等主动学习),把第三部分看作共同的时间,那么可以看到教师的主导时间一般是大于学生的主体时间(纯粹练习课和讲评课除外)。

还是以上述这节课为例,用秒表统计三个部分时间分别如下:第一部分教师讲授约为22分钟,占整个课堂时间的47.3%,第二部分学生答问约为16分钟,占34.4%,第三部分学生思考等约为8分半钟,占18.3%。

可见虽然教师采用了边讲边答的方式,但总体上课堂内主要使用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方式,它促使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作出迅速、及时的回应,行为具有结构性,对学生的回答有限制。而且基本是一对一的对话,很少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或生生互动,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或不同见解的机会很少。

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现在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学生感到升学压力很大。很多学生认为兴趣和成绩休戚相关,上课认真听讲,回家多做练习,比对学习的兴趣更重要,考个好分数,自然就对学习有兴趣了。有个别学生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一题多解、多角度思维能帮助成绩提高当然好,如果不能直接影响成绩,那也没必要去做,至于将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等进了大学再说。分数成了价值取向唯一标准、升学成了唯一目标。

通过课后对老师的访谈,了解到一个班级50多个学生差异很大,一堂课要顾及方方面面难度太大了;教学进度也很紧,不仅要教课内的,还要应付大量的课外补充知识和习题,如果课堂内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们去创造和研究,势必影响考试成绩,学校领导、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家长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可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在主渠道——课堂内得到实施和贯彻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困难。

建议三  教师要首先学会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寻找“中间地带”,重视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在课堂中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提供六大提问策略。

第十一页(共13页)

    1.适度地确定提问的内容

    提问内容的把握,主要包括范围、深度和难度等的确定。设定负有不同功能的提问,提问内容涉及的深浅、宽窄、难易等,应各有不同,须灵活把握。有的提问问题可大一点,比如:总结性提问;有的则应小一点,比如:反馈性提问;有的问题可难一点,比如:检测性提问;有的则应容易一点,比如:负有组织教学功能的提问。有时,同一类提问,其深难度和范围大小可审时度势地予以变通,而不照上述常规行事。

    2.精心地设计问题的情景

    问题的设计,既包括上面所讲提问内容的确定,还包括问题的切入点、问题的表述以及提问的方式等多个方面。切入点符合知识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易于引发学生思维,收到省时省力的效果,这就犹如庖丁解牛的道理。问题的表述也很重要。教师的设问要语言简洁、准确、切中要害,似是而非、啰哩啰嗦,应当回避。提问的方式应根据问题的内容和功能灵活掌握,不可处处直问式,如可以是“是非”式,也可以是导思式,甚至还可以设而不问——教师铺垫,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甚至由学生向教师提问。

    3.适当地选择提问的对象

    设定负有不同功能的提问,应根据目的、内容的难易程度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成绩的优劣、理解能力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差异等)而确定不同的提问对象。有的问题应提问中、下学生(如检测性提问),有的则应提问中、上学生(如导入性提问),还有的问题则应提问多种类型的学生(如反馈性提问)。有时,对于特定情境和某种需要,又可不按上述方法处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总之,提问对象选择的恰当与否反映出教师教学上的机智与成熟。

    4.正确地进行提问的操作

    课堂提问的操作中,应注意:先发问后叫人,以使每个学生都有面临被提问之感,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使人人都积极思考;先发问后叫人,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否则会使提问失去意义;乱而有序,即时前时后,进左进右,时差生时好学生地提问学生,以不让学生觉出规律,而人人都处于紧张的思考之中;“盯”而不“死”,即当一个学生不能作出回答时,既不轻易让其坐下,亦不“死盯”不放,而置其它学生于不顾。

    5.巧妙地运用重复的手段

就同一个问题盲目地反复叫起许多学生,作无须动脑子的单纯重复式回答,是不可取的。然而,巧妙的重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同一个问题,可在一节课上的不同时间,先后二、三次重复提出,甚至在下一次课上再提出,可

第十二页(共13页)

起到强调和加深印象的效果;或者同一个问题,可有意先后二、三次地重复(甚至突然)提问同一个学生,对其本人乃至对全班都会收到极佳效果。

6.灵活地进行回答的评判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直接给予简单评判,指出回答正确与否,虽然无可指摘,但着意引导(甚至有意反向引导),效果会更好。学生答错,可有意不予评判,而是进而面向全班改变角度引深、追问、设问,最终引出答案;当几个学生的回答有分歧时,不简单指出谁对谁错,而是抓住分歧,鼓励多向乃至逆向思维,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当学生已作出正确回答时,教师可故意误导(或提出反向问题,或提出质疑或引导自疑等),最后再指出正确答案。这种有意诱导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扎实掌握知识,更可引导学生深入多向思考。 

                                参 考 文 献

1.顾泠沅、周卫著:《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学会观察》,《上海教育》,1995.5

2.周卫著:《一堂几何课的现场观察与诊断》,1999.9

3.梁志大著:《课堂提问的原则》,《江西教育科研》1996.5

4.龚建荣、宋伟倩著:《数学课堂问答行为的现场观察与诊断》,2001.10

5.柳夕浪著:《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教学行为的分析与指导》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