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生活更美好”——光明中学党员读后感集锦(一)
发布日期:2015-10-21   来源:   作者:

书名: 《受益一生的哈佛情商课》

 

作者:  哈佛公开课研究会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点评人:穆晓炯

 

点评内容:

 

情商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中的一种必要智慧,情商不仅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且高情商者还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潜能、调节掌控情绪,从而与周围的人在接触中表现出自身良好的亲和力,并在生活工作中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遇,使成功不乏的始终领先于别人。

 

《受益一生的哈佛情商课》以哈佛大学在情商方面的成功教学案例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情商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很多可以帮助读者提高情商的具体措施,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犹如徜徉在哈佛大学的文化殿堂,切身感受到情商带给自己的深刻体悟与巨大能量,从而更好地驾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命运,成就美好的未来。

 

……………………………………………………………………………………………………………………………………………………

 

书名:  《大清相国》    

 

作者:  王跃文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点评人:沈晓燕

 

点评内容:

 

    陈廷敬,原名陈敬,入仕五十三年。历任清顺治、康熙两朝经筵讲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大清相国》这本由王跃文所著的历史小说,所描绘的就是处在康熙一朝权力中心的陈廷敬。

 

 在作者王跃文的心里是这样定义自己所创作的陈廷敬的: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陈廷敬除了秉承中国正统儒家文化,为官讲究忠义、仁爱、清廉,同时才能卓越之外,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实干而低调。陈廷敬这些可贵的特质,不仅仅是当今的公职人员所需要的,对于教师的工作也有较高的指导意义。而书中意义最大的,莫过于陈廷敬多年官场行走所总结出来的的五字诀:等、稳、忍、狠、隐。

 

《大清相国》中的“为官五字诀”具有很高的的参考价值:“等”提醒了教师需要注重教育的方式,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稳”提醒了教师需要注重思路的严谨,时刻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忍”提醒了教师需要注重基础的培养,时刻关注学生的基本素质;“狠”提醒了教师需要注意处事的果断,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诉求;“隐”提醒了教师需要注意自身的榜样效应,开拓奉献,决不可操之过急,妄图一蹴而就。陈廷敬一生谨遵奉行这“五字真言”,最终得以实现自己“兼善天下”的愿望。我们教师也应在教育工作中实践这五个字,陈廷敬的“为官五字诀”,应当成为教师在工作中甚至生活中的行动指南。

 

……………………………………………………………………………………………………………………………………………………

 

书名:  《东史郎日记》

 

作者:  东史郎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点评人:吴淑敏

 

点评内容:

 

暑假中整理书橱,看到五年前带领学生去南京参加十八岁成人仪式时,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买的《东史郎日记》。正值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想了解一下日本兵东史郎是如何将侵华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于是利用暑假陆续将本书认真读了一遍,感触颇多。

 

首先我了解到这部日记的作者东史郎,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叮。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岁的东史郎应召入伍,系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上等兵,曾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襄东等战役,一九三九年九月因病回国。一九四四年三月,他再次应召参加侵华战争。一九四五年八月,他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一九四六年一月回日本。东史郎有记日记的习惯,他把侵华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共有五卷三十七万字。 一九九八年三月东史郎第四次来南京时,将他的战时日记、勋章和军旗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授权纪念馆联系出版《东史郎日记》中文版。纪念馆遂授权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东史郎日记》中文版。同时还了解到译者对作者提供的日记手写原稿全文进行直译,不作更改。只是考虑到日记中所涉及的人多数还健在,所以,我们对其中的人名做了一些技术处理。原稿中的原有人名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本书正文中插图均为东史郎手绘。书中照片均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所以翻译后的日记保持其真实性,自己读起来不会有被欺骗的感觉。

 

印象最深的这样一段:中山路上的最高法院,相当于日本的司法省,是一座灰色大建筑,法院前有一辆破烂不堪的私人轿车翻倒在地。路对面有一个池塘。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战友们像小孩玩抓来的小狗一样戏弄着他。这时,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于是,大声哭喊着的支那人被装进了邮袋,袋口被扎紧,那个支那人在袋中拼命地挣扎着、哭喊着。西本像玩足球一样把袋子踢来踢去,像给蔬菜施肥一样向袋子撒尿。西本从破轿车中取出汽油,浇到袋子上,在袋子上系一根长绳子,在地上来回地拖着。稍有一点良心的人皱着眉头盯着这个残忍的游戏,一点良心都没有的人则大声鼓励,觉得饶有兴趣。西本点着了火。汽油刚一点燃,就从袋中冲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惨叫声。袋子以浑身气力跳跃着、滚动着。有些战友面对如此残暴的玩法还觉得很有趣,袋子像火球一样满地滚,发出一阵阵地狱中的惨叫。

 

怀着悲愤的心情读者这样的情节,我只能告诫自己和孩子们:历史不能忘却,更不容篡改和抹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勿忘国耻!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前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括前进的大无畏精神。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

 

……………………………………………………………………………………………………………………………………………………

 

书名:  《教学行为指导》    

 

作者:  克里克山克 D. R.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点评人:向宪贵

 

点评内容:

 

一、何谓教学行为?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素来见仁见智、各言其是。教学行为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而是一个包括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结构复杂的、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是由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与行为主体相联系的起着直接与间接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在动静交替转换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

 

在其构成上包括两个层次:

 

其一,就是直接显示结果的行为,如教学语言、教学组织、板演示范、实验操作、表情姿势等。从现象上看,这种行为有很大成分的无意性(多是有意后行为)和不自主性。 这种显性行为可以在教学评价中直接认知和把握。

 

其二,是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潜在能力和个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态势,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意识性、稳定性和自主性。这种内在的行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显得扎实而专一。在教学中,只有当内在行为全部投入时才能产生教学效益。因为它具有内在的、强迫的力量,迫使教学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对行为进行调整和修正。如果忽略了内在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教学效益是不会得到提高的。

 

二、影响教学行为的几个因素

 

个人因素:性别、年龄、经历和个性。

 

教学经验和准备:包括你的受教育方式,你喜欢的学习方式,你喜欢的教学方式,你对所选择的教学专业领域的精通程度,以及你所获得的教学培训种类和范围。

 

教学情境:影响教学行为的最后一个因素是工作周边的情境,从而影响你的教学方式。它们是(1)你所教班级的人数和学生特征;(2)班级规模和教室面积;(3)可获得的助教仪器设备;(4)可支配的教学时间;(5)所授课程的特性;(6)关于教学的流行观点。

 

三、教学行为的八个特征

 

1)目标性

 

教学行为是在对教学活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较强的目标性。教学行为目标服从于教学目标,是把教学目标中的众多因素进行内化并形成教育价值观的一部分,从而确立教学行为导向并集中体现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是一种智能性行为。教学行为目标是与教学效益密切相关、协调一致的,教学行为目标越明确,导向作用越大,教学效益越高。

 

2)社会性

 

从教学活动的属性上说,它是一种社会实践,教学行为也就因此带上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内容。既是如此,教学实践就得按照社会实践的原则、规律进行,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变换自己的行为,体现社会的真善美、反映社会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并从社会道德、社会审美的要求上改善这种行为,使之得以充分地社会化。

 

3)规范性

 

教学行为是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而设计的。教学行为的规范性,一方面要求体现在动作、姿势等行为特征上;另一方面则要求行为主体应有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道德。在教学活动中科学地处理这两种行为要求的关系,并做完善的结合,教学行为的整体功能才有可能充分地发挥。

 

4)一致性

 

教学行为的一致性,一是指教学行为主体在行为过程中的动作要求、章法步骤协调一致,以一个完整的面貌,独有特色地体现于教学活动之中。二指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围绕教学目标这个核心,整体一致地朝着既定的方向运行。因此说,教学行为是一个整体性行为。

 

5)创造性

 

首先,当社会经济体制发生变革时,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学行为也就必须随之做创造性的变换。其次,在现代教育中,教育也就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而对各类教学的行为标准和规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内涵也日益丰富和复杂,只有富于创造的教学行为才能适应这种教学要求。

 

6)角色性

 

教学行为也是角色行为。这是因为,行为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各种教学任务都有别于其它教学任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完成这个任务的规范和责任,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构成了教学角色,完成这个任务的个体,也就是这个角色的承担者。相应的,每一位承担者也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素质和条件,以便进行角色行为的变换和创造。

 

7)自觉性

 

教学行为是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较强烈的愿望时产生的行为。这种愿望来自于行为主体对教学目的的深刻体会,对完成教学任务及其意义的充分认识,并渴望获得成功,体现在紧张的教学任务完成后的心理满足时而产生的教学动机。这种动机可以直接驱使和维持教学主体努力把各种 因素结合起来,各种力量发动起来,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使教学行为成为主体的自觉性行为。

 

8)有效性

 

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把教学行为各环节和步骤设计得科学规范;一方面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教学行为整体功能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创 造出了大的教学效益。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教学行为产生的结果,两者互为作用,协调一致。

四、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

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学行为。具体到每一堂课,有效教学行为则是那些能促进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将学生之间孤立、竞争的氛围转变为合作的氛围,教学从片面培养应试能力向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转变。这些新的要求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规范,在其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也应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新特征。

(一)开放性特征

教学行为的开放性表现在认识“异端”的价值,接纳甚至追求“异端”。开放的教学行为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知识,能够引发不同类型的学习。教学行为的开放性还表现为积极地创造和利用情感性行为。

(二)个体适应性特征

即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行为指向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特征是通过教学行为多样化、适应儿童之间的差异、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性化教学的特质支持等途径表现的。

(三)反思性特征

指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经常发生于教学中,它不仅作为一种手段用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作为一种文化渗透于所有教学行为中,使教学活动处于理性的关照之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方式表现:教学行为选择和使用有明确的目的意识性,将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将经验不断上升为实践智慧,将他人的理论与自我的理论链接。

(四)解放性特征

即教学行为以解放学生为出发点,通过赋权、期望等手段和民主的机制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主导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实现教学中心从教师向学生的转变。这一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以下列方式得到实现和体现:以协商和对话作为解决冲突的基本机制,赋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力。

五、课堂教学行为的诊断

 

课堂教学“诊断”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学活动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提供信息,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一般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为目的,不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分等和鉴定,强调对评价对象工作的建议。

 

1、自诊:

 

“自诊”即教师自我“诊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凭借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预设的教学目标,自身的课堂观察和教学体验,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达标成效作分析下判断,进而提出改进对策的一种行为。然而,具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和思想习惯,孤芳自赏、墨守成规,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诊断”的觉悟。我们主张以“自诊”为主,既是对教师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引导教师面对现实,根据“自诊”结果获得的信息,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同时能避免“诊断”中的失真和虚假,消解教师的防卫心理、迎合心理和应付心理,把以往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解放出来,引发自我改进的内在动力;通过自我的关注和反思,调整自身的行为和心态,提升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

 

教师“自诊”能力的形成是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随着“自诊”实践的丰富而不断增强的;有了“自诊”的意识和愿望,教师就会有意地观察、主动地发现和捕捉课堂上中的每一个细节变化,进一步地去感受和把握,使“诊断”更为真实、生动,表达更加准确和充分。其次,如果教师具备了“自诊”的意愿和能力,就会自觉地对自己乃至同事的教学实践作“诊断”,当“自诊”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那么这样的行为就能固化,从而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

 

 有效的“自诊”要求教师具有“课改”的认识和理念,明确的诊断重点,自我批判的意识,解读、分析的方法和一定的专业敏锐和敏感。能透过具体的教学片段和行为细节来检视其中的问题,假设其中的成因,提出进一步尝试的设想。

 

反思型教师教学行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通过反思与自己对话。他们强调教师在选择、确定、审视和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必须加进理性的思维,实现自己与自己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学生这些客体作为研究和认识的对象,而且要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也作为研究和认识的对象,把教学行为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受到理性思维的审视。

审视具体包括:(1)用批判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把思考的注意力由外显的教学行为转到教学行为背后隐含的教育目的、课程原理和教学观念上。(2)比较分析各种教育理论的特点,善于对各种观念提出质疑,井在权衡各种对立或非对立的主张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观念来指导教学行为。(3)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从多重角度出发进行清晰而透彻的分析,并提出具有独创性的、恰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进。(4)决策时不把自己的思想拘泥于某一点,而想到还有哪些可供选择的行为和方法,并在情境变化时及时调整和改进原有的决策和行为。(5)不仅思考教学行为本身和行为背后隐含的教育理念,而且认真思考教学行为可能带来的社会和个人后果,以及教学行为的伦理价值。

 

2、他诊:

 

“他诊”即观课教师对任课教师的“诊断”。它需凭借既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自身的课堂观察和教学体验,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他人的教学行为及其达标成效作分析下判断,进而就对方课堂教学的改进提出相应对策的一种行为。这样的“诊断”建立在观课的基础上,使得“诊断”者对教学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课堂教学目标有更清楚的把握,能更好地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有的放矢的分析和建议,得出更具可比性的‘诊断’结果;因而,“他诊”的结论更为客观和科学,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诊断”的导向作用。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靠个人的“随心所想”、“面壁思过”,是难以触动和激励自己的,它需要相互协作,通过平等的对话,坦诚的交流来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在自由讨论和质疑问难中给对方以教学上的帮助,从中来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智慧。

 

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教而不交流,教师则不会进步。”教师间的相互“诊断”能促进彼此的专业切磋,能为教师思考和分析教学活动提供真实、具体、客观的信息,有助于活跃教师的思维,加深彼此对教学实践及其经验的理解;因而,不仅有助于“诊断”对象,而且也有利于“诊断”者自己。

 

 作为“诊断”者要事先了解任教者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教案事先明确自己的“诊断”重点并就此作认真的课堂观察和相应的教学记录。要遵循坦诚相见、平等相待、互为尊重的行为准则,怀着交流、互助、提高的心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真诚、客观地分析、判断,提出改进的建议。

 

 “他诊”辅助“自诊”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范式。而“他诊”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他诊”的内容主要是对教师内在素质进行“诊断”。因此,以“自诊”为主,辅以“他诊”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3、会诊:

 

“会诊”即邀请专家与观课教师一起对教学中的“疑难杂症”作“诊断”。它需凭借专业人员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依据其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教学经验,结合即时的课堂观察和临场体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的相互“诊断”下判断作分析,进而就课堂教学的改进提出相应建议的一种行为。这样的“会诊”是建立在教师“我诊”和相互“他诊”基础上的,它能帮助教师消除对课堂教学“诊断”的顾虑和偏见,能引导教师就各自的疑难困惑展开争鸣和争论,能以专家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为教师的教学释疑解惑,能因此将肤浅的、感性的、表面的经验作进一步的概括、提炼,能引导教师深入地展开研究和讨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专家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觉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能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智慧,帮助教师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有助于提高“自诊”和“互诊”的质量;他们做出的诊断结果,提出的改进意见深入浅出,容易为教师理解、接纳,能迅速落实于课堂教学。

 

六、常见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

 

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反思意识,在我国古代有 “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思教学实践的思想,主张从一般的推理和行为方式中突破出来,更清楚地、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

 

1)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行为,是了解教学信息的途径之一.课堂提问应充分体现启发性、渐进性、层次性、适时性、新颖性、灵活性、可控性.在提问方式上,应根据不同学习时期、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如在讲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后问道:把定义中“任意”两字改为“无数”,可以吗?有的学生说可以,有的学生说不行,经过思辨统一了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定义中“任意”两字的理解;又如在复数教学时,问题“若xy为共轭复数,且满足xy的值.”教者给出了如下的解法:由已知条件得:解之得:学生看解答时,教师反问道:“这种解法对吗?”这时有部分同学议论并提出了异议,认为此解法形式地把看成实部,把3xy当成虚部,而已知条件中xy均为复数,所以是错误的.应这样解答:即则有已知得即:所以:教师又问,第一种解法明明有问题,为什么结果却相同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这种切合学生心境的发问,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结合两种解法,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对于两个共轭复数xy来说x+yxy都是实数,所以第一种解法是对的.这一波三折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巧妙发问,使教学带有一定的情节性,使学生从更高层次上深化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反思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行为,提问环节上较为突出的问题有:

 

1、问题没有深度,一问一答,是浅层次的交流,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价值不大.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如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等。

 

3、提问过深,远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4、提问无目的性,教学设计时对问题未精心设计.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5、先点名后提问.这就等于视作与其他同学无关,所提的问题就没有能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

 

另外,课堂提问要及时调控.对问题提出后学生不同的反应实施问题调控:如学生一声不吭时就要来点启发、点拨;学生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时就要及时纠正,回答的虽没有错,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时就要进一步诱导.

 

2)满堂灌,一讲到底

 

教者易掌控课堂,易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处于被动,未必掌握了你的教学内容,未必喜欢你的课,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满堂灌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 “第一”公理,是教学的“不变量”;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明确是学生在学数学。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很多,但忘记“是谁在学数学”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经常感叹“我都讲过n遍了,他们怎么还没有学会?”这下说明,他们要学会不是光靠你讲。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常见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很时髦,但是数学学习首先提倡独立思考。

 

张奠宙先生、赵小平先生在文章中说: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进行逻辑化、符号化、数量化,其过程必定经历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因此,在“合作”之前必须先“独立”。还说“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眼睛看合作学习,研究怎样合作才有效?怎样合作则无效?但没有人研究过,只是听别人说,把别人说的话当绝对真理。”(见《数学教学》2007年第6期,“用自己的眼睛看课堂”一文。)

 

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因为,主动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写完题目,闭你的上嘴!不要帮学生读题目。留下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待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再组织交流。

 

学生思考需要安静的环境。

 

 “头发”与“脸庞”你要哪一个?写完题目,转过身子,你看到的应该是头发,而不是等待你告诉答案的脸庞。

 

 

(2012年上海高考数学文23)对于项数为m的有穷数列{an},记,bka1,a2,……ak中的最大值,并称数列{bn}是数列{an}的控制数列。如13255的控制数列是13355

 

1)若各项均为正整数的数列{an}的控制数列为23455,写出所有的{an}

 

2011年高考数学江西卷文科第10题)如图,一个“凸轮”放置于直角坐标系X轴上方,其“底端”落在原点O处,一顶点及中心MY轴正半轴上,它的外围由以正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半径的三段等弧组成。

 

  

今使“凸轮”沿X轴正向滚动前进,在滚动过程中“凸轮”每时每刻都有一个“最高点”,其中心也在不断移动位置,则在“凸轮”滚动一周的过程中,将其“最高点”和“中心点”所形成的图形按上、下放置,应大致为(  

 

  答案:A

 

 

问题:下图对不对?

  

 

某老师:根据中心M的位置,可以知道中心并非是出于最低与最高中间的位置,而是稍微偏上,随着转动,M的位置会先变高,当C到底时,M最高,排除CD选项,而对于最高点,当M最高时,最高点的高度应该与旋转开始前相同,因此排除B ,A

 

4)学习评价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往往只注重结果,而轻过程.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数学学习评价不应只是认定,更重要的是激励和调控.”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如“求与定圆x2+y2=R2的圆周距离恒为R的动点轨迹.”生答:“因为动点P到圆周的距离恒为R,所以P点到定圆的圆心O的距离恒为2R,故所求轨迹是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2R的圆周.”对于这一回答,教师本拟这样评价:“你把圆心O漏了,不合轨迹的完备性.”但感到似乎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答案的一半,语言也很流畅,再想想,P点一定在已知圆外吗?”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又如上海市二期课改数学新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不等式》有这样一个问题:求不等式的解集.很多同学经过分析得出原不等式与不等式同解,现把原不等式改为,它的解集又如何呢?班上有不少的同学得出它与同解,教者曾按捺不住地想一语道破:“错了!”转而一想,这样评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弄清问题,于是,暂不评价,反而追加一个问题:方程的解是什么?经过这一点拨,学生终于忽然开朗,茅塞顿开,自我调控了思维,圆满完成了任务。

 

5)师生对话                    

 

古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教学中进行师生对话,是思维教学的最佳策略之一.这种策略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它淡化了师生之间的界限,教师更像向导或参与者.下面请看一教学片断:

 

师:已知的值。

 

问题一提出,马上就有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1:要求,只要得到一关于的方程,由已知条件可化为:,所以只要求解此方程。

 

师:如何求解?

 

2:把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学生在分解上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作了如下的提示)

 

师:请观察方程左边各项系数之间有何关系?

 

3:各项系数之和为零.所以左边有因式,所以原方程可化为:……。

 

4:我还有一方法把1移到等式的左边并化简得:,然后把左边因式分解得:,……。

 

师:这个方法很好,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思维的火花总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就是思维逐步展开、步步深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使问题的解决显得十分的自然。

 

师生对话这一教学行为值得教师反思的是:如何使师生对话渠道畅通?师生对话渠道的畅通是评价教学“健康”的标准之一,教师应该研究学生对教学行为的各种感受,要明白师生对话是基于教学的民主与平等的,只有建立民主的教学行为和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充分信任之后,真正的师生对话、师生合作才会开始,才能达到引导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教师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却不能把知识真正传递给学生,知识只能靠学生自己去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以主体身份出现的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学习从本质上讲是学生个人的活动,其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态度以及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情况。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来讲,只能起一种引导、辅助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与学生对话,用心灵、用理解而不是僵硬的教案和法则对待学生。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发展为出发点,通过与学生对话,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发展真正同步起来。

 

反思过程的本质体现在我们总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对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教学艺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重塑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数学课堂教学走上良好发展之路.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必将有利于不良教学行为的纠正,促进数学教学的开放、课堂的民主和学生能力的创新,使数学课堂教学更科学、更合理、更富有创新精神;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必将有利于现代数学教学理念与当前数学教学行为的进一步整合,数学课堂教学行为必将因反思而日趋完美。

 

……………………………………………………………………………………………………………………………………………………

 

书名:  《战神粟裕》

 

作者:  关河五十州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点评人:刘江峰

 

点评内容: 

 

军之神,民之幸

 

----------读《战神粟裕》有感

 

在共和国诞生的历史上,战将云集,星河灿烂,个个有着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粟裕就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他没有进过任何一所军事院校,并非“科班出身”,然而他对战场却有种天才般的敏锐感知,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堪称一代战神。他运兵奇巧、用势奇险、胃口奇大、胆识奇绝,达到兵家“上兵若水”的最高境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人称“常胜将军”、“尽打神仙仗”。1955年共和国授勋,粟裕位列十位大将之首,被称作无冕元帅。

 

尽管之前已经读过很多关于粟裕将军的书,也看过很对关于他的视频,但还是忍不住在旅途中买下这本《战神粟裕》,本书作者关河五十州,是军事题材畅销作家,此次用通俗化的笔法,还原了粟裕这位杰出军事家传奇的戎马人生,对粟裕的军事指挥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揭秘了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让你体验战场的紧张和残酷,领略战术高手对决的精彩。

 

阅读过此书,可用八个字来评价粟裕将军:勇慎准忍韧谦智。

 

“勇”:三个人,自己带着一名号手、旗手俘虏百余兵。“慎”:尽管打的是逼出来的神仙仗,其实本质是数十年大小百余仗经验的谨慎。最痛心的就是稍迟疑被围歼的红十军团,方志敏等烈士牺牲(只有粟裕等少数人突围)。从此无论是游击战反围剿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十分谨慎。最神奇是先遣队挺进江北杭战敌后时,当夜灵机一动连夜部队撤离,躲过了凌晨日机的轰炸。“准”:经典的黄桥战役,将同是黄浦名将的翁达独立第六旅分秒不差之伏击,以少胜多全歼。历史上皖南事变其实是国民党报黄桥惨败之果。当然长途奔袭拔日据点,伏击粮队都是拿手好戏。“忍”:不打无把握之仗,江北与国民党摩擦打了许多胜仗,但在相当时间段避战日寇而暗暗的积蓄力量。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时,长时间运动穿插寻觅战机。74师只稍稍突前,就是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韧”:也就是执着,游击战时(其实是失去根据地掩护主力红军长征),以及北上敌后(也是失去根据地)痛定思痛,粟裕有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重点进攻关头坚持己见不赞成分兵取得辉煌战果,当党中央特别是毛主席要求陈粟似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样,渡江挺进江南时,粟裕斗胆直陈构思小淮海战役,后来演变为大淮海决战,硬是60万对80万将夹生饭一口口吃掉,成为消灭国民党军最多的将军。“谦”:三让司令,使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成为佳话。“智”:如果说辽沈战役的成功是林彪之功还是要打折扣,林彪是战术层面的,战略层面(比如包打锦州锁咽喉)是毛主席战略的妙手(还是要60多封电报所逼林彪执行);那么淮海战役首功完完全全是粟裕的:战略决战的构思是粟裕的,决战之主力也是华野(刘邓的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些部队被打残,围剿黄维兵团还是在华野抽一支主攻援助部队下完成)。

 

粟裕不是元帅,却是毛泽东极为倚重的方面军统帅,被赞为“最会打仗的人”,屡屡电示:“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堪称他与蒋介石争天下的杀手锏。我军有粟将军,是乃国之幸民之幸也。

 

……………………………………………………………………………………………………………………………………………………

 

书名:  《平凡的世界》                       

 

作者:  路遥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点评人:浦跃进

 

点评内容:

 

上半年,看了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拜读了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故事描写的年代我们经历过,因此很有感触。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渺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这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 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

 

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触倾听那些久远的声音,或许那样我们会在这个因欲望日益膨胀而扭曲的时代,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到油尽灯枯时,我们还在迷惘……

 

……………………………………………………………………………………………………………………………………………………

 

书名:  《逆向思考的艺术——与众不同的投资获利之道》

 

作者:  汉弗莱·B·尼尔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点评人:姜旭锋

 

点评内容:

 

汉弗莱·B·尼尔是现代逆向思考理论的创始人,他的《逆向思考的艺术》是该理论开山之作。

 

他指出当公众意见趋向一致之时,往往也是其错误行成之际,从盛行的想法与意见出发,“对新闻、评论以及困扰着我们的无数预言从相反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深思”,领先于大众感悟到趋势的变化,择机采取相反的行动。

 

书中并没有提及如何通过逆向来进行投资获利,其中大量的论述对培养逆向思考的方式深有启发。

 

……………………………………………………………………………………………………………………………………………………

 

书名:《悬崖边的贵族》     

 

作者:  蒋友柏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点评人:  

 

点评内容:

 

从蒋友柏对局势、趋势分析,商业合作谈判,公司经营模式,管理人员组织考核、薪俸等方面的处理,可以看到他应用《孙子兵法》的方式,可以说他是将《孙子兵法》与商道作了最佳结合的企业家。

 

1  主导:面对现实的局,建立自己的势。善于揽人、识人、用人,却能不受制于人

 

2  选择:对自己真实、健康、自由。善于选择开拓,却能不受制于对方的挑战。

 

3  兵贵神速:用速度创造竞争优势,以快打慢,在别人行动前就已行动,永远循着阻力最小之路前进

 

4  出奇制胜:以创新经营模式,给客户提供设计行销综合价值

 

5  广告行销:将设计与行销作最佳组合。设计是创造一个故事,行销是用

 

故事打动人心他利用差距激发自己的动能,对冲突有超越别人的忍耐。

 

“留一手哲学”: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睡觉是健康的基础留一些机会给部属;留一些人才在公司;留一些弹性给客户:他们是橙果的通路留一些空间给对手:他们是橙果成长的动能。

 

……………………………………………………………………………………………………………………………………………………

 

书名:《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点评人:  

 

点评内容 :

 

《许三观卖血记》是阅读次数最多的小说。最深的感觉,除了炒猪肝是人间美味以外,就数作者的幽默。是的。许三观的一生可谓平淡无奇乏善可陈,他的壮举就是卖血。他靠卖血成了家娶了亲,又靠卖血来支撑家庭一次次渡过难关。而语言也同情节一般平淡。一本书下来,作者用字绝不超过常用汉字3000.除了一些俚俗说法略显轻佻,无一字不安守本分。

书中说的都是最世俗的生活,最庸常的故事。接近于白描。但白描用在余华手中,就似境界极高的中国山水画,寥寥几笔,浓墨轻扫,意蕴无穷。

 最明显的例子,当数在小城内流传着一乐并非许三观亲生时,那重复出现的“他们”以及紧接在一乐闯了祸打破了方铁匠儿子头后边出现的以“他们说”开头的那几个排比段,活灵活现的写出了众口铄金三人成虎的威力。

那些“他们”确是会对任何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多数是负面的,具有摧毁性。但社会就是这样的。过去如是,今天亦如是。在这样的意义来说,大抵算得上是文明永远的诟病。

 

难得的是许三观最终还是摒弃可谓人言爱一乐如自己所出。从最爱到极恨再到接受包容回到最爱,实在是了不得。尽管一开始不舍得用自己的卖血钱给一乐买一碗面,但结果找到一乐以后,骂骂咧咧一通,最后还是把流浪了大半天的一乐带到胜利饭店,并“温和的说”要带他去吃面(笔者认为这是书中最温情的部分)。而后来,为了治好一乐的肺炎,许三观边卖血边去上海,差点连命都丢了。

于是许三观的纯粹追求就称得上是个异数,值得崇敬以及憧憬的异数。现实中,人人都会感慨自己活得缚手缚脚,活得不够纯粹,太多顾虑。许三观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但他人性中的清流被艺术化的放大,就像在书中多次出现的补血猪肝活血黄酒被提升到人间美味的地位一般,让人无限的垂涎与向往。

……………………………………………………………………………………………………………………………………………………

 

书名:  《平凡的世界》

 

作者:   路遥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评人:赵天丽

 

点评内容: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的一部长篇,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物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从小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生活没有如果,他们的命运告诉了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制于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的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让我们更幸福。有远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这只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种途径。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光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81号 邮编:200021 电话:63113588 邮箱:gmzx120@163.com

举报电话63113588